倫理消費——用消費力展現你的價值觀?(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倫理消費——用消費力展現你的價值觀?(下)

2005年02月24日
作者:邱花妹

◆消費者運動的限制

當前倫理消費運動的發展方向,恐怕與1980年代末,西方世界對綠色消費者運動的反省有關。1980年代末,英國一場關於綠色消費的辯論,直指消費者運動的潛力與限制。當時辯論的核心問題是:綠色消費者運動真的保衛了環境嗎?或者綠色消費者運動只是降低消費者的罪惡感,並且讓那些致力於「漂綠」(greenwash)的企業獲益?「消費得好」(consumer better)就夠了嗎?還是我們根本應該「消費得少」(consumer less)?當一些環保份子結合綠色企業推動「綠色消費日」(Green Shopping Day)時,同時有人鼓吹「不消費日」(No Shopping Day)。一方相信,透過個別消費者的理性選擇,我們可以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另一方則質疑,資本主義不斷擴大生產與刺激消費、追求最大利潤的運作邏輯如果不變,人類生產與消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剝削將不會有太多改變。

總結當時對綠色消費者運動的質疑有以下幾點:

  1. .綠色消費運動誤導人們要消費得好,事實上我們還應該消費得少。環境友善的產品將價格提高,綠色產品常是中產階級的消費風潮。
  2. 許多例子顯示,企業花更多心思在妝點他們的綠色形象,而不是採取行動。就像殼牌石油,一邊在英國捐錢給社區做環境活動,打造企業的環保形象,一邊卻在尼日剝削當地的生態環境與住民。此外,企業透過廣告不斷打造其形象,消費者常常被誤導。
  3. 即使企業在消費者與政府的壓力下綠化他們的產品,但是他們可能在第三世界繼續製造有害環境的產品。綠色消費者運動無法面對第三世界跟富裕世界之間的不平等問題。
  4. 綠色消費運動寄託在消費者的自願選擇,這讓許多人還是可以消耗自然環境,自由市場跟自然資源的耗盡是並存的。

1980年代末對綠色消費的反省,似乎進一步落實在1990年代倫理消費運動的推進。我們看到當前的倫理消費運動,有更多元的企業監督機構提供資訊,以防止企業只會花錢漂綠。再者,倫理消費所提倡的新價值與生活型態,更全面地將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病徵,包括環境與生態破壞、勞動剝削、不平等的發展與貧窮問題等串連起來,反對新自由主義鼓吹的全球化下,以「自由貿易」為名所進行的各種不公平貿易,以及這個過程中跨國大企業對全球資源的支配。

這波倫理消費運動,其實與1998年西雅圖反WTO運動後,乃至於2001首度在巴西舉行以與世界經濟論壇較勁的世界社會論壇,所串連起的一股反全球化運動,均在不同的程度與面向上,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提出根本性的挑戰。可以說,支持這些運動分進合擊的一股深層的價值就是:「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豈止是消費行為而已?

反思台灣。我們固然可以鼓勵消費者,用鈔票票選自己的價值觀,但是,支持倫理消費運動豈只是鼓勵個別消費者到星巴克買公平貿易咖啡豆而已?我們不能允許像星巴克這樣的跨國企業引進一些公平貿易的咖啡鬥來妝點門面,而更要去質問他的整個採購流程。或者,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去這種跨國企業買咖啡?

在英國,公平貿易運動或倫理消費運動,是串連無數社會團體所形成的一股草根力量與運動。如果公平貿易運動對台灣社會有意義,還在於台灣社會如何可能發展出這樣的組織,串連各地的生產者、獨立商家、社會團體、社區大學、工會等形形色色的組織,形成一個網絡,支持不管是國際的公平貿易運動或台灣正岌岌可危的農業發展,支持一種更生態、非勞動剝削、更趨向在地化的消費與生活方式。如此,我們嘗試鼓吹的,決不能只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一種消費行為而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