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平貿易成主流
為慶祝過去10年,公平貿易在英國快速成長,2004年3月,「公平貿易基金會」推出為期兩週的促銷活動。超過6,000個活動地點,同步在英國各地舉辦促銷活動。我就讀的愛賽克斯大學一時之間也多了許多海報,「保障第三世界生產者好價格」(Guarantees a better deal for Third-World Producers)的海報,搭配學校商店與咖啡店的促銷活動,還有攤位提供免費的公平貿易巧克力、餅乾、茶包與咖啡,供大家品嚐。品嚐之餘,攤位上的學生義工要求大家加入連署,以支持公平貿易基金會帶著有我們名字的名冊,要求各地商家加入提供公平貿易產品的行列。
公平貿易的精神是,消費者多付一點點錢,以保障價格購買第三世界生產者的產品,消費者不是花錢養肥中間商及跨國大企業,而是讓錢直接進入第三世界生產者的口袋。這種訴諸「倫理」的公平交易產品已經成逐漸為英國人最愛的消費型態。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過去10年,公平交易產品以每年40%到90%的成長率快速成長,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已經逐漸成為英國社會的主流。2003年一年,英國標示公平貿易產品的消費額突破一億。公平貿易的商品也從一開始只有一個咖啡品牌,擴大到130種食物,包括水果、果汁、蔬菜、點心、酒、茶、糖、 蜂蜜、核果等等。而這波運動的先驅「直達咖啡」(Cafe Direct)如今已經是英國第六大的咖啡品牌。
成功地讓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公平貿易的推手是「公平貿易基金會」。1994年,英國五個關注全球不平等發展的慈善機構,以一筆小額基金聯手草創這個組織。十年推動下來,公平貿易產品竟然逐漸成為主流。公平貿易基金會的執行長哈里特‧藍伯說:「這是一個草根現象!這個發展來自一種覺醒的成長,也就是消費者瞭解到,今日,大部分食物的價格竟低於它20年前的價格,不公平的交易讓無數人掙扎在生存邊緣!」
事實上,公平貿易產品的之所以能在英國愈來愈受支持,靠的是無數認同公平貿易理念的社會運動團體與各式社會機構的參與。由教會跟慈善機構主導的公平貿易基金會,在加入大學、學校跟救世軍(Salvation Army)、青年旅館、工會等等各式組織的力量後,網絡遍及各地,許多消費者因而有機會接觸這些產品、認同這些產品背後的理念。
像是位於英國藍開郡的小鎮嘉斯頓(Garstang),鎮民自豪地宣稱他們是全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鎮」。這個小鎮總共有一百家公司與社會機構,其中90家,包括學校、教會、修車廠、美容院等等,都代為販售公平貿易產品。對這個小鎮的人而言,銷售與購買公平貿易產品,是在生活中,實踐追求一個更公平的世界的主張。
一般認為,像公平貿易這樣的概念商品,大概跟綠色消費一樣,以中產階級的消費者為主力,但是在英國,就是工人階級的家庭也可能多付一點錢,購買公平貿易產品。住在威爾斯的瓊斯小姐,是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媽媽,她在工廠上班,一個月的薪水,不過比英國最低工資多一點,但她總是樂於到合作商店Co-op,多花20便士買六條香蕉、多40便士買一罐咖啡。「這不是真的很多錢,不是嗎?但是讓貧窮國家的人只賺那一點錢是不對的不是嗎?消費公平貿易產品,是我們家幫助他們的方法,」瓊斯小姐面對《衛報》記者的訪問時曾這樣說。
目前,英國是僅次於瑞士,全世界第二大公平貿易產品的市場,美國跟歐洲的市場也急速向前衝,2003年市場成長率高達30%,銷售額突破4億英鎊。1995年,在針對其消費者進行市場調查後,Co-op成英國第一家銷售公平貿易產品的連鎖合作商店。加入這場倫理消費運動,讓Co-op不但賺到聲譽也賺到錢。Co-op表示,現在他們每賣出四條香蕉或巧克力罐,就有一條或一罐是公平貿易產品。
10年下來,「公平貿易」產品的銷售業績,體現英國倫理消費運動的成長。但事實上,推廣公平貿易產品只是英國倫理消費運動的一環。而倫理消費運動訴求的,常不只是第三世界的貧窮問題,同時也廣泛地關注生態環境、勞動與人權問題。這波運動告訴消費者,任何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產品,我們支持它,反之,抵制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