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城市之永續策略分析-庫里奇巴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城市之永續策略分析-庫里奇巴

2007年12月01日
資料來源:經建會「全球永續都市專案調查計畫」;計畫主持人: 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

城市概況 | 政策規劃 | 執行策略 | 城市特色

一、城市概況

在1940年代,這裡只是來往聖保羅的一個中繼站。和巴西的其他大城市一樣,他也曾經貧窮、髒亂、充滿犯罪和污染,擁擠的市區和交通讓任何人都望之卻步。但是二十年後,他被聯合國評選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並且擁有令紐約、倫敦驚嘆的都市規劃。他的交通和資源循環系統,更被都市規劃界當成模範,影響了如洛杉磯的公車系統。他就是位於巴西東南方巴拉娜(parana)省的首都—庫里奇巴(Curitiba)。

庫里奇巴位於海拔932公尺的高原上,至2005年市區人口已達178.9萬人,是巴西南部重要的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與台灣大部分的城市一樣,庫里奇巴人口仍然快速的增長,但是受限於地理因素,周邊沒有多餘的腹地可以發展。同時,庫里奇巴也和台灣一樣屬於亞熱帶氣候,所以建築規劃和街道設計都必須考量到多變的天氣因素。事實上,自從1960年代上游開發以後,庫里奇巴每一年的洪水越來越嚴重,有時候甚至造成市區的的淹水。但是創意加上一套完善的都市規劃,讓庫里奇巴成功化劣勢為優勢,成為全球知名的永續城市代表之一。

二、政策規劃

庫里奇巴的特色,在於讓有限的資源作循環利用,提升整體城市的生活品質。而談到像巧思和蛻變的過程,則必須要從1971年傑米‧雷勒(Jaime Lerner)當上市長談起。那時候庫里奇巴的都市規劃,與世界上一般城市沒有兩樣,為了解決快速成長的人口壓力以及塞車問題,幾乎所有的城市都以拆毀老舊建物,拓寬道路作為主要的解決之道。當年僅三十三歲的雷勒反對這樣的作法,身為建築師、規劃師的他帶領當地建築系的學生,發動了一系列的保存街道運動。他會當上市長,不是因為他過人的魅力或者特殊的關係,而是因為當時仍然屬於軍事專政的時期,市長是由省長指派的,而當時的省長認為他屬於「沒有政治才華」的那一型,所以較不會造成威脅。殊知,雷勒上任後,為庫里奇巴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為了讓破舊的街道脫胎換骨,雷勒與市政府經過反反覆覆的討論,決定採取一系列的步驟。首先是培養市民對於城市的認同,接著是整體交通動線的重整,最後則是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

三、 執行策略

「城市不應該是問題,城市應該是解答。」雷勒市長在演講中說了這句話。城市是為了「人」的群聚生活所需而產生的,因此城市規劃,也理應回到服務市民的需求。一個城市的改造,不應該拆毀既有的集體記憶和人際網絡,而應該順著這些城市的紋路發展。

培養市民對城市的認同

雷勒在執行都市計畫之前,就深知如果政策推動要成功,不能只從知識上的宣導而已,必須讓市民對自己居住的城市有感情,並且感受到改變。因此在雷勒上任後第二年,經過一系列的規劃後,他就帶領市政府首先發動了一場「快閃造街」的行動。在1972年的某個星期五,市政府的公務員與工程人員,帶著規劃圖、施工工具,和上萬盆的花草,來到位於市中心的一條主要幹道上。在四十八小時之內,他們把整條街道重新鋪上適合行人散步的路面,豎立了整排的新路燈和花圃,並且沿著路旁種下行道樹和花卉。當星期一民眾上班時,原本髒亂擁擠的馬路,化身成為整齊的林蔭大道。在初期,仍有許多花卉被民眾偷走,人行磚被破壞,但是市政府並沒有停止維護的動作。花卉少一棵就補一棵,人行磚破損就補一塊,一直到市民開始相互監督,不再破壞為止。剛開始的時候,有汽車俱樂部的人揚言要奪回道路的使用權,而市政府面對的方式,是在林蔭大道上鋪滿了大面白紙,週末時供孩子們拿著蠟筆自由揮灑,當汽車俱樂部的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就打消了與市政府對抗的念頭。

透過一次強而有力的大改造,雷勒向市民展現了庫里奇巴改變的可能,而市民也在當中,開始重新思考他們與城市的關係,並且珍惜自己周遭的生活環境,和市政府的用心,開啟了庫里奇巴都市計畫的第一步。

交通改善

「記憶是城市的認同,交通則是通往未來。」這是雷勒對於交通建設的看法。因此在保存老街之後,解決交通困境就是他首要的目標。面對道路壅塞的問題,大部分的城市多選擇將交通立體化,興建高架道路或地下鐵,但是雷勒沒有這樣做,因為那些都太花錢了。受到經費的限制,並且認知到大型工程必然會造成交通陷入至少十年的混亂期,雷勒和市府團隊決定著力於改善現有公車系統。

改善公車系統不只是強化硬體設備而已,更重要的是需要改變市民對於公車的觀念,以及養成使用公車的習慣。在自小客車和公車運輸之間,庫里奇巴明確的選擇了後者,由於街道不能再擴充,因此有限的道路必須要給能夠同時承載最多乘客的交通工具使用。因此以單向三線道的馬路為例,在庫里奇巴就有兩條畫作公車專用道,自小客車仍然可以行駛在僅剩的一條車道上,但是速度上反而比不上搭公車來得快。

道路權確立了之後,還必須提升公車的服務效率。當時庫里奇巴的公車系統是類似倫敦的高層紅色公車,經過仔細的觀察計算,雷勒發現民眾上下車排隊投幣的時間是相當沒有效率且混亂的。因此市政府決定全面更換公車設計,改以連結式的長型平面公車取代原有高層公車。並且設計一種「管狀候車亭」,類似火車月台的設計,民眾在進入候車亭時就要投幣,一旦公車進站就可以直接上車。如此一來,原本交錯混亂的上下車,變成快速且井然有序,平均上下車時間只需要30秒。公車處以每分鐘一班的間距發車,每人平均通勤時間減少了40分鐘,平均一條車道每小時可運送兩萬名乘客,相當於一條地鐵的承載量,但是成本卻不及地鐵的百分之一。為了鼓勵民營公車服務偏遠地區,庫里奇巴對於民營公車的補貼以公車行駛里程數分配,而不是以承載多少乘客補貼。

管狀公車候車亭

在這些措施以外,為了更進一步改善都市交通和空氣品質,庫里奇巴還制訂了市區線時停車制度。所有進入市區內的公有及私有停車位,都以三小時為上限,凡停車時間超過三小時,警察得以違規取締。因此自行開車進城變成民眾非不得已的選項,在1993年,庫里奇巴每天使用公車的人數就高達204萬人,超過80%的人口以大眾運輸作為主要通勤工具。新型公車的耗油量比舊式的少42%,加上減少民眾使用自小客車的頻率,每年省下超過2700萬公升的汽油消耗,平均每人使用量更比全國平均質低30%,使庫里奇巴成為巴西空氣品質最好的城市。

資源循環利用(治水換綠地、廢墟活化、垃圾換食物)

除了交通改善之外,事實上,庫里奇巴受限於預算不足的壓力,早在推動都市規劃初期,就仔細的研擬出一套結合土地使用、交通、經濟產業、社會救濟、廢棄物處理、教育和政治的整體規劃,讓有限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當中最知名的包含治水換綠地,廢墟活化,以及垃圾換食物的政策。

庫里奇巴受限於高原地形,以及不願意破壞老舊城區的理念,因此能夠拓展的範圍有限,加上每年流經庫里奇巴的伊瓜蘇河氾濫越來越嚴重,土地利用成為雷勒上任時棘手的問題。過去市政府曾經花了數百萬美元進行防洪工程,但是這些錢就像投入水中一樣,成效有限。雷勒一改過去防堵的作法,頒佈了一系列嚴格的河岸保護法令,禁止河岸邊的各種大型開發。他讓流動的書報、小吃攤販進入河岸,並且由市政府委託設計了一種具有小型遮雨棚的篷車,規定只有跟市政府登記使用這種篷車的攤販才能合法在河岸邊販售。如此一來解決了攤販不易管理的問題,以及維持攤販整齊一致的樣貌。限制河岸開發並且引進攤販,讓沿岸的河道和湖泊都從威脅轉變成美景,岸邊一些老舊無人使用的建築,也被改建成運動休閒場所,原本一無所有的河灘地變成了市民最好的休憩空間。平均每個週末,都有超過15萬人來河邊使用這些新興綠地,庫里奇巴的市民每人平均擁有51平方公尺的綠地,遠高於其他大型國際城市。

民眾開始接近河岸之後,自發性的組成了許多河岸巡守隊,維護河川的整潔,例如一項名為「泉水計畫」(Water Spring Program)的計畫,就是將河川巡守納入學校環境教育,沿著庫里奇巴四週的河岸設置90個觀測站,由學生和民眾共同維護環境,至今已有超過25萬人參與這項計畫,每年清除300噸以上的垃圾。

除此之外,庫里奇巴還規範新興建築前方必須保留五碼做為綠地空間,法律規範的建蔽率只有50%,禁止在空地鋪設柏油。一切都是為了保留透水表面,讓雨水可以滲入地下水,而不會匯流到河川裡造成氾濫。在治水和創造市民休閒空間上,庫里奇巴不需要花兩份錢,而是透過創意將兩者結合。

有人說,在庫里奇巴,沒有不能回收的東西。事實上,因為庫里奇巴的預算不足,因此拆掉重建絕對不是優先的選項。因此,市政府處理廢棄空間的作法,就是活化它。為了改善大眾運輸建設而淘汰的高層公車,現在都改裝成流動職業教育中心,定期定點提供民眾所需的職業訓練和就業資訊。平均一年培訓一萬多名學員,一套為期三個月的職業課程費用,不到一塊美元。其他還有些車輛改坐流動診所、市集使用。一些老舊產業遺留下來的工廠,也都改裝成電影院、購物中心給民眾使用,例如現在市政府的人類資源研究機構,就是由一間老舊的膠水工廠改裝而成的。連過去掩埋垃圾的垃圾場,也都在市政府的細心規劃下,成植物園,是庫里奇巴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雷勒指出,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規劃一件事情,絕對不能夠只想到一種用途,必須先想到他還有什麼作用,以及當這項用途被取代後,他還可以怎麼被再利用。

提到庫里奇巴的資源循環整合,一項最知名的政策,則是垃圾換食物的作法。庫里奇巴跟其他巴西的大型城市一樣,在市中心的外圍環繞著一圈貧民窟。這些髒亂的貧民窟缺乏規劃,因此道路崎嶇難行,加上許多貧民窟散落於庫里奇巴四週的山區,使得垃圾回收成為很大的問題。但是庫里奇巴想到了一套作法,不只節省了收垃圾的成本,也改善的貧民窟居民的經濟能力。市政府首先鼓勵市民作垃圾分類,將垃圾當中的塑膠、紙類、金屬、和玻璃分開裝袋。為了鼓勵民眾回收,市政府與當地電視台和收音機合作,每天在播報氣象的同時播報當天各項垃圾的回收量,讓民眾能感受到個人的參與,對於整體回收量的影響。

經過一陣子的努力,有三分之二的垃圾都變成可以販售的回收物。市政府將這些販售回收物賺來的錢,拿來購買當地農業生產過剩的農產品,避免「賤米商農」的問題產生。接著一週三次,市政府鼓勵民眾將分類好的垃圾拿到固定的回收處,以一公斤垃圾換一張食物兌換券的方式,向民眾「購買」垃圾。如果民眾不需要食物券,也可以用分類垃圾換公車卷、學校練習簿,和一些生活物資。如此一來,庫里奇巴解決了雇用垃圾車到山區貧民窟收取垃圾所需要耗費的大量人類和成本,貧民窟裡的民眾為了換取食物和物資,也盡力的撿拾垃圾,並且做好分類。收集垃圾的舉動改善了貧民窟髒亂的環境,避免污水滲進地下水,民眾換到的食物改善了貧民窟兒童的健康狀況,而公車卷也有利於貧民窟裡的住民進到市區尋找工作機會。現在幾乎所有清運處理垃圾的成本,都可以由每年超過1500公噸的回收垃圾所賺取的費用支付,形成一套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

四、城市特色

雖然庫里奇巴在國際間是以生態城市或永續城市聞名,但是他自己而 言,最值得驕傲的卻是他「以人為本」的精神。雷勒市長曾說過「這世上沒有比透過努力,完成市民共同的夢想更高貴的事情。」庫里奇巴的經驗,歸咎於以下幾項特色:

1. 首長領導能力及政策延續性

受限於巴西市長只有一任的限制,雷勒市長前前後,三上三下的擔任三次市長,由於民眾高度的支持,卸任其間也多由他的團隊成員擔任市長,使得整體都市計畫得以延續推動三十幾年。雷勒工程師的個性使然,使他在思考問題時不對落入單點改善的弊病,而以宏觀的角度檢視問題。並且信任專業,設立由都市規劃專家組成的獨立規劃室「庫里奇巴都市規劃研 究中心」(IPPUC)負責研究並且推動都市計畫。

2. 瞭解自身特性,發揮所長

庫里奇巴公車的案例,示範了一個城市可以不隨波逐流,根據本身的條件和資源,創造別具特色,並且同樣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改善現有公車系統,讓庫里奇巴省下高額的工程預算,因此可以用在其他服務市民需求的建設上。同時,改善後的公車系統不僅沒有造成市民生活的不便,反而減少了市民通勤時間,並且創造路旁的休閒空間給行人使用。將河畔綠地作為公園使用也是這樣的案例,拋棄「人定勝天」的防堵思維,讓河川自然氾濫,但是仍然可以利用河畔綠地,做為市民休閒及教育的場所。

3. 資源循環利用

庫里奇巴的都市治理,類似自然生態的法則,盡量將城市裡各項看似衝突的因素,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不同需求間形成互補作用。這種資源循環,不僅大幅度的降低市府管裡的成本,更使資源有效利用。

4. 從市民感受做起

庫里奇巴的改革不是只靠知識宣導,多是直接邀請市民共同參與,讓市民在參與當中認識他們所居住的城市,產生榮譽感,因而愛惜並且配合市政。庫里奇巴街上鮮少看見垃圾或塗鴉,根據一項調查顯示,99%的庫里奇巴居民不願意搬到其他城市居住,但是有70%的聖保羅居民希望可以搬到庫里奇巴。庫里奇巴的市民每年都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在進步,有99.5%的家戶擁有自來水和電力,98%有做垃圾分類,更有75%以上的人擁有自己的住宅。在庫里奇巴,城市的成長指標就是市民生活感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