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下力挽狂瀾的起步:國土復育條例(草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土復育

山河破碎下力挽狂瀾的起步:國土復育條例(草案)

2006年03月06日
作者:李育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4年台灣國民年平均所得達到一萬二千美元以上。放眼世界,台灣在土地利用面積狹小、自然資源有限的環境下,能有這樣的經濟表現,的確是難能可貴。然而在享受甜美經濟成長果實的背後,台灣人民的性命安全,以及我們向來引以為傲的美麗寶島,卻也付出了沈痛的代價。

 國土復育小辭典

◎ 什麼是「山坡地」的定義範圍?

係指國有林事業區、試驗用林地、保安林地,及經中央或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自然形勢、行政區域或保育、利用之需要,就合於下列情形之一者劃定範圍,報請行政院核定公告之公、私有土地:

(一)標高在一百公尺以上者。

(二)標高未滿一百公尺,而其平均坡度在百分之五以上者。

石門水庫供水區近兩、三年因原水供應吃緊,無預警停水使民眾無水可用的情況幾乎已成慣例;九二一地震為人力無可阻擋的自然災害,然則大地驚動尚未穩定安息,中橫公路急忙修復搶通,一場七二水災讓修復未果的產業道路再度破碎,中部山區已為數十年來果園農作觀光產業等超限利用的戕害…。凡此種種,擁有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的台灣,宛如一頭老牛,在人類的鞭笞之下氣喘吁吁地前行,後頭執鞭之人卻不知老牛行將就木。

幾度天災的點醒,政府決定中橫公路停止修復,讓土地休養生息。仔細檢視全台各地在經濟開發的大刀下,對國土極盡可能的超限利用,山林濫伐、超抽地下水、海岸消失、河川污染,美麗寶島在高空眺望的鏡頭底下,已成殘破不堪的拼貼藝術。

近年台灣天災多,暖冬、暴雨和乾旱等不正常現象頻頻發生。2004年艾利颱風在北台灣降下40年來最大雨量,石門水庫聚積大量污泥和漂流木使原水濁度飆升八萬度,桃園地區史無前例停水長達17天。究其原因,儘管氣候異常是一大主因,然而往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看去,桃園縣復興鄉巴陵地區原為政府為原住民規劃的保留地,現今拉拉山果園的種植面積暴增100公頃,零碎的梯田和產業道路,把丘陵地切割得體無完膚。平地的開發者引入的商業化開發手段,把山地居民的家園安全和平地用水置於莫大的危機中。

中部山區歷經九二一地震和七二水災後,殘破的山貌更值得我們深入檢視人類對高山土地利用的不當作法。

集集大地震大地深沈的怒吼釋放強大的能量,掀翻地層、土石崩落,中橫沿線崩塌150公尺以上路段有數十處,鬆動的土石隨時等待下一場地震和豪雨的侵蝕搬運,七二水災使台中縣和平鄉遭受土石流衝斷橋樑道路、淹沒民眾家園,即是最好的證明。中部梨山、武陵等高山密集的農業,果農在山坡地砍伐森林,種植果樹、高冷蔬菜等經濟作物,使開墾後的山坡地不僅禁不起大雨的沖刷,造成的土壤流失量更超過森林數十倍,下方德基水庫淤積和水質污染的情形每下愈況,每當颱風過後只能望水庫興嘆。

除了高山超限利用之外,中南部沿海平原地區超抽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到2004年底,台灣地區地層下陷面積累積達2,600多平方公里,下陷最嚴重的屏東沿海塭豐地區深達3.2公尺,雲林縣地層下陷面積最大,超過500平方公里。30年前雲林縣麥寮鄉地下水資源豐沛,在淡水養殖魚塭無止盡無節制的超抽之下,如今地下水位已下降逾20公尺,地層嚴重下陷的結果,只見道路路面不斷修建抬高,民眾自宅未修建而低於道路半層樓者比比皆是。

國人對山坡地、沿海平原的過度利用猶未滿足,工程的開發更延伸到台灣四面與海洋接觸的海岸線。台灣本島與離島的海岸線總長約為1,566公里,卻有239個漁港,相當於每7公里就有一個漁港,而多數漁港利用率過低,更不免令人質疑這些工程為綁樁或消耗預算之作。此外,水泥堤岸、消波塊、沿海工業區、發電廠、陸地運輸等建設相繼伸入海岸地區,換來的是水泥化的人工海堤,不僅加深了海岸侵蝕的危險性,也剝奪了海岸潮間帶豐富的生態,以及民眾親海的機會。

河川污染對人的性命危害雖不如地震、土石流瞬間奪走人命這般駭人,然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到來,未來水資源的戰役已被視為無可避免。台灣重要河川151條,主要河川19條,以及其他次要和普通河川、小溪流等不計其數,然而大部分河川都有水質污染、淤沙、河岸過度發展等問題。

政府面對河川問題的解決之道,僅是以水泥建築攔砂壩、加高提防,河川變成了排水溝。而許多臨河而建的小型工廠更直接排放廢水入河,甚至堆置廢五金灰渣等廢棄物,違法污染行為抓不勝抓。例如高雄縣永安鄉的阿公店溪,鐵鏽色的溪水在綠色稻田和魚塭之間蜿蜒而下,即形成一幅極為諷刺的對比彩繪。

國土利用現況在如此縝密的檢視下,豈能不令人憂心。2005年1月行政院通過了「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5月通過「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儘管引起不少輿論的批評,卻也失不失為政府決心的一大起步。不過,國土復育與環境監測環環相扣,必須先監測才知道何處需要復育,在復育工作後,仍須透過監測以了解成效。因此,政策、法律只是起步,監測工作才是重點。

國土復育工作千頭萬緒,在國土永續發展的展望下,政府執法的耐心和人民心態的調整與配合,莫不需要全體國民共同體認,若不再珍視這片土地,檢視土地開發行為,並尋求人與土地的永續共存之道,當我們再也抵擋不了下一次大地的反撲,沒有國土,人又安在。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

相關連結:水土保持法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