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生物相與人類文明間之三角關係 | 環境資訊中心

外來種、生物相與人類文明間之三角關係

2005年06月13日
作者:朱耀沂(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人類經由各種活動有意或無意的將不少生物自生活圈中帶進帶出,帶進生活圈中的生物就稱為外來種。外來種的英文詞彙有下列12種之多:naturalized species、introduced species、exotic species、alien species、alien invasive species、invasive alien species、non-indigenous species、escaped species、invader、non-native species、foreign species、exogenous species。

台灣有害外來種近60種

從詞彙上即知外來種對人類而言有正、負面兩種效果,例如現今普遍栽培糧食或雜糧作物的稻子、甘蔗之等作物無疑就是先民從海峽對岸隨移民帶進台灣;至荷蘭人統治台灣時代,被利用的動、植物種類驟然大增,如玉米(番麥)、甘藷(番薯)、豌豆(荷蘭豆)等植物及黃牛、鴿子、番鴨等動物都是此時引進台灣。

與海峽對岸或東南亞地區頻繁的往來,確實帶給我們許多民生上有用的動、植物,大大提昇我們生活品質;然而另一方面,隨船舶、貨物,甚至附在人體上,無意中也帶進了不少有害的動、植物。例如,從原產地研判,溝鼠、屋頂鼠、美國蜚蠊、床蝨(臭蟲)等都是外來的有害動物。另一些農業害蟲入侵台灣的途徑及時間就有較清楚詳細的記錄,如柑桔等多種樹木的大害蟲─吹綿介殼蟲,即為1901年隨美國引進的柑桔苗木進入台灣;在1950年代幾讓台灣香蕉產業瀕於崩潰狀態的香蕉假莖象鼻蟲,為1909年隨新加坡引進的香蕉株來台。

另外,更戲劇性的外來昆蟲為膠蟲與非州大蝸牛。前者原本為生產蟲膠而引進之有用昆蟲,為了振興台灣蟲膠產業,自1912年起從印度等地數次嘗試引進膠蟲,經過數次的失敗至1940年終於立足成功;然不久由於人工合成蟲膠之出現,天然蟲膠價格暴跌,大為打擊膠蟲生產者之意願,在管理不善的養殖場逃逸的膠蟲在附近之檬果、荔枝、榕樹等樹種大大繁殖,竟成果樹、行道樹難以防治害蟲之一。非州大蝸牛則於1933年自新加坡引進,並以該蝸牛具食用、藥用價值而廣為宣傳,當時一對蝸牛的售價竟高達公務人員之月薪,但好景不常,隨著生產過盛,粗放管理下逃出養殖場的蝸牛成了多種蔬菜之有害動物。至今,在台灣農業上之有害動物確認為外來種者已近60種,且其種類尚不斷增加中,入侵率也有升高之趨勢。

外來種跟隨文明腳步擴張

在國外外來種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應是舞蛾(Lymantria dispar)。牠於1869年為了研究絹絲特地從法國引進美國麻州,然而自養蟲箱逃脫的部分舞蛾於1889年在麻州樹林裡引起首次大災害,100年後,牠的分佈範圍竟然擴大到25萬平方公里。

其實,外來種釀禍的現象是全球性的問題。以德國的植物相為例,大約8,000年前人們已在此定居,他們砍伐森林擴大農地後,就有產自南歐的多種植物遷入,進入古羅馬帝國時代,他們的版圖更為擴充,北征至中歐,甚至英國,更加速南歐產植物向北擴大分佈範圍。此時遷入而立足的所謂「古遷入種」共有165種,它們多生長在農地、村落周圍受到人為破壞之地,倒少見於森林等自然環境中,這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自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後,超過一萬種北美、東亞產植物傳入中歐,其中315種立足於德國。此後遷入的植物種類仍持續增加,但另一方面有47種在來種、10種古遷入種植物,在與新遷入種之競爭下絕跡,另有約900種已成為瀕臨絕種的植物,類似變化可預期也在動物界中發生。

也是哥倫布活躍的大航海時代,在非州東方印度洋海域的模里西斯島生活著度度鳥(DoDo),度度鳥常久以來都被視為大笨鳥,牠的體重約在20至30公斤,身上有一個大且鉤形鳥喙以及光鮮亮麗的羽毛和一小撮尾巴裝飾著牠,其實度度鳥和其他鳥類是很容易分別的,因為牠們不會飛。直至西元1598年葡萄牙水手登陸模里西斯島,才赫然發現這種獨一無二且不為人知的鳥類。

有人說度度鳥是由一種非洲果食性的Treron種鴿子演化而來,牠們在模里西斯島上停留下來,由於當時沒有其他種類的生物干擾,四周的食物也蠻多的,牠們就不用翅膀在天空飛翔覓食,翅膀自然而然退化了。也正因為牠們不會飛,牠們的鳥巢理所當然就築在地上。據說鳥的領域愈大牠們的防禦能力就愈強,一個去過模里西斯島的人描述了度度鳥由寬約18英吋的棕櫚葉來保護牠們的巢,孵卵則是由雙親輪流完成,其實牠們的幼雛也有能力抵抗侵犯者,不過再怎麼厲害也敵不過侵入者及其所帶來的狗、豬等。因此不論牠們的蛋或牠們自己,都被來到此島嶼的葡萄牙船員拿來祭五臟廟或被狗、豬破壞殆盡,迫使度度鳥已於17世紀末絕跡。還有一項使度度鳥絕跡的因素,那就是森林的砍伐,大大減少了度度鳥的食物。

另一跟隨度度鳥的絕跡,該島特有的一種樹木Calvaria major也瀕絕種。現在所看到的皆是樹齡300多年的老樹,而未見度度鳥絕跡後發芽的新樹,原來該樹種子經度度鳥取食隨著牠的糞便被排出後才能發芽,因此度度鳥絕跡後使它種子失去發芽機會。

再者,在大航海時代,由於船上未具冷藏設備,航海者為了得到新鮮的肉類,在中途的島嶼放養不少山羊、豬等,以備航行至此可捕殺食用。然這些山羊、豬等被放養後經適應當地環境在無人管理下野生化,嚴重取食當地的植物,不但嚴重破壞此地植被與植物相,也威脅當地產草食性動物之存活。

貿易港口變外來種擴散據點

此外航海時船舶所使用壓艙石、壓艙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由於此等壓艙物質載貨前必須將其卸於船外,因而含在其中的多種生物也同時卸下,影響當地港口附近海域的生物相。如於壓艙石中含有的多種植物、地表性昆蟲、土壤生物等,會趁壓艙石堆在碼頭時分散各地。例如,繁生於濕地的一種千屈菜 (Lytheum salicaria)即被認為是18世紀末期經由此途徑從歐洲遷入北美。又1820年以前遷入北美的90%昆蟲都是混在壓艙石入侵的甲蟲。然而自1880年起,海水代替礫石發揮平衡效用。改以壓艙水後,昆蟲入侵的機會明顯減少,但水棲生物的入侵卻大幅增加。如現今美國五大湖常見的一種貝類斑紋蚌(Dressena polymorpha),即被認為是於1980年代從南俄隨著貨船的壓艙水進來的,牠以旺盛的繁殖力立足於湖區,阻塞發電所的取水口,大量取食湖中的浮游生物。目前每年約有一億公噸的壓艙水隨著船舶住來於世界各地,並在目的港口排出。由此可知,隨著它排放而入侵的水棲生物種類及數量有多麼驚人了。

話題回到外來種對農作物的影響。在農作物的害蟲生物防治上綜合各家觀點,均認為應從外來害蟲的原產地引進天敵較為有效。的確,用這種方法在吹棉介殼蟲的防治上取得甚佳的成果。此外,日本於1975年,自栗癭蜂(Dryocosmus kuriphilus)的原產地中國大陸西安市郊外引進的寄生蜂─一種長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平息了栗癭蜂的猖獗。但也有弄巧成拙的事例;畢竟天敵的引進並非對付入侵害蟲的萬靈丹。以美國為例,為了防治入侵的舞蛾,自1906年陸續引進近50種天敵,不但成效不彰,其中一種自舞蛾原產地歐州引進的鋸針蠅(Compsilura sp.),在美國成為二百多種昆蟲的天敵,嚴重影響該地的昆蟲相。由此可知,天敵的引進不可不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美國馴化協會(American Acclimatization Society)為了將大文豪莎士比亞作品出現的所有鳥類引進北美,曾於1890年把100隻椋鳥(Sturnus vulgaris)釋放於紐約的中央公園,80年後這種椋鳥竟分布於整個北美地區,棲息數也增加到1億2千萬隻。

由於人類文化、文明之發達,活動範圍無限擴展,隨而入侵的外來種途徑更多。雖我們已採取動植物檢疫、偵測等方式防牠們入侵及在立足前之撲滅措施。在執行上若以前述受人為操作之公園、河堤、都市中之綠地、郊外等最容易讓外來種立足之處,做為偵測工作的重點,或許將得到較佳效果。同時亦多考慮保持此等區域植被之多樣性以接近自然環境,如此可減少外來種立足之機會。

※本文出自農委會防檢局《外來種資料庫建置與維護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