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刊】非牛之牛 | 環境資訊中心
牛年特刊

【牛副刊】非牛之牛

2009年01月25日
作者:沈佳姍

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很多帶著「牛」字,實際上卻不一定與牛有直接關聯性的語彙,這些詞彙除了以是否來自於牛隻形象的聯想來做區分,也可以該辭彙的類別屬性,例如動植物、物品、地理、性情、其他等來做分別。

牛‧物品

台灣過去是農業社會,與牛相關的詞彙非常豐富。例如「牛嘴籠」,就是農人為了防止正在勞作的耕牛啃食眼前的作物,而怠忽耕作或吃農作物,所以會替牛套上由竹篾或鐵線編成的嘴籠,後來也衍伸出形容人貪吃的「無掛牛嘴籠」的俚語。又如「牛車」,就是利用牛力所拉駛的交通和載重工具,依照其材質類別又可分為板輪牛車、鐵皮輪牛車、橡皮輪牛車等等。而我們現在農家所使用的「鐵牛」-鐵做的牛,代替牛隻在田間的勞作力-也就是耕耘機啦。此外,還有關於牛隻的配件,例如牛鈴、牛軛、牛鞭、牛繩等等。

另外在農家生活之外的非牛物品,還有像是流行於中國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弓絃樂器「牛腿琴」;刨削器物使成平面或溝槽的工業機具「牛頭刨床」;德國人185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礦區開始出售用帆布裁製,其後風行世界各國的「牛仔褲」;起源於英國,以牛津大學命名的傳統精梳棉織物的「牛津紡」;以銅為著色劑,在火焰中會燒成全紅色瓷釉料「牛血紅」;常用於包裝使用的「牛皮紙」;英文辭典中的權威「牛津辭典」;以及飲食中帶有牛角或牛舌形狀的「牛角麵包」、「牛舌餅」;添加牛隻分泌物的「牛奶糖」、「牛軋糖」(原為牛的形狀,後為方便起見才改為長條狀);可以像牛一般強壯有力的「鐵牛運功散」和保力達「蠻牛」等等,不一而足。

牛‧生物

這類詞彙通常是專有名詞,其來源可能在形音義上與牛有關,也可能完全無關;由於名稱傳習長久,或是外文直接翻譯而來,真實來源多已不可考,但以純文字運用的視角來看倒是頗為有趣。例如植物中名「牛」者,有番薯屬的草本植物「牽牛」、台灣特有的寶貝「牛樟芝」(又稱為「牛樟菇」,生長在「牛樟樹」上);胡頹子科灌木的「水牛果」;紫草科植物的「牛舌草」(台灣又名龍舌草,也就是蘆薈);早熟禾科的「野牛草」;繖形科的「毒牛芹」;好吃的「牛肝菌」菇類等等。

動物中名「牛」者,則有附在牛身上吸牛血維生的大形牛虱「牛蜱」(也因其吸血只入不出,所以台語有以之比喻只顧賺錢,不肯消費的守財奴);螺類的「蝸牛」;水棲類的「牛蛙」;俗稱甲蟲的「天牛」;幾種大型水生哺乳動物統稱的「海牛」;19世紀在英國育成的鬥狗品種「牛頭狗」;一種小型的非娛樂用狗品種「法國鬥牛狗」;屬於大型使役狗的「庇里牛斯大狗」;北美洲游蛇科的「牛蛇」;雀形目的「牛鸝鳥」;幾種小型鷸的俗名的「牛鳥」(又名牛文鳥、牛椋鳥或牛眼鳥);雙翅目的昆蟲「牛虻」;小蝙蝠亞目的「鬥牛狗蝠」之類。

人類中的非牛也很多,如唐代牛李黨爭中的牛黨之首「牛僧孺」;台灣漫畫界中的「牛哥」和其筆下的牛伯伯一家等「牛姓」家族,其他的歷史名家還有如孔子的門徒冉耕(字伯牛)和司馬耕(字子牛)、英國物理、數學兼天文學家的「牛頓」、台灣日治時期多位名畫家的共同老師「奧村土牛」,另外還有像是牛隻交易市場裡的仲介者「牛賴仔」、織女的情人「牛郎」(以及作為號稱是女性情人的牛郎)、美國德州和歐洲西班牙分別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牛仔」和「鬥牛士」,民間信仰中地獄的兵卒「牛頭馬面」、傳說故事西遊記中的著名角色「牛魔王」等等,均是大眾所熟悉,歷史中的牛名人物。

牛‧地理

關於牛地點名稱的來源大抵不出純粹借音、有牛隻活動這兩種,尤其是源自於外來語的地名,更常常使用到「音譯」的用語原則。倘若不以字義,而以地區別來區分,則台灣與牛有相關的地點名稱,有像是位在臺中縣清水鎮,代表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牛罵頭遺址」、作為定期露天牛隻買賣市場的「牛墟」(日治時期,正式名稱稱為「共同牛畜市場」)、屠牛場的俗稱「牛灶」、苗栗的休園牧區「飛牛牧場」。而其他地區的相關地名,則有如中國大陸河南省西南部的「伏牛山」山脈、遼寧營口的「金牛山」(其中的金牛山遺址曾挖掘出猿人頭骨化石),歐洲西南部,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界山的「庇里牛斯山脈」、法國西南部的省分「大西洋岸庇里牛斯」,以及美洲的美國紐約州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水牛城 」等等。

牛‧性情

牛給人類的感覺就是工作勤勉、刻苦耐勞、堅忍不拔;此外,耐心、耐力、堅持、忠誠、真心、實際、率真、負責等,也是其特性(金牛座或屬牛人士的星座或生肖特徵也是如此)。過去台灣俗話中有很多是引申借喻自牛隻各種形象的俚語,但隨著台語的普及度降低和社會工業化,相關語詞也漸被遺忘,我們現今較為熟悉的大概只剩下普通話中,形容把話膨吹得像牛一樣大的「吹牛」,以及形容人固執、倔強的「牛脾氣」、「牛性子」等少數詞彙而已。

除了上述生物、物品、地理、性情中,看似有牛,實則非牛的語詞,還有其他各種雜類的名詞中也常會出現類似情形。像醫療中,有皮膚病類的疾病名稱「牛皮癬」、防疫天花,在世界文明發展上具重要角色的「牛痘」;可清熱定驚,別名犀黃的漢方藥材「牛黃」;還有過去認為地底下的正在睡覺的大牛翻動,或兩隻大牛在打架,就會有地震,故將地震稱為的「地牛」的說法,以及預料股市行情將會看漲的「牛市」(相對於此,對前景悲觀的專門術語就是「熊市」)等等,都是我們日常可見的非牛語詞。牛與非牛,環繞在我們四周,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