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祖產拼國庫中外皆然 開拓對土地的想像最要緊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賣祖產拼國庫中外皆然 開拓對土地的想像最要緊

2006年03月11日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2年間,行政院成立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在充裕國庫的考量下,開啟了一連串處分「閒置及低度利用」土地的序幕。這一波行動,在位處台北精華地段的信義聯勤俱樂部拍賣給財團之後,達到爭議的最高點。有識之士謂之為賤賣國土,圖利財團,紛紛緊急呼籲政府調整國有財產處分方式,莫把祖產賣光,為後代子孫留下留下珍貴的資產。

最近政府在「廢統」、「終統」爭議上與老美大唱反調。妙的是,其只管國庫帳面損益、棄土地多元價值於不顧的行徑,卻是亦步亦趨追隨老美的腳步。美國自小布希入主白宮後,放寬燃料效能標準、鬆弛燃煤電廠污染管制、以及退出京都議定書等開環保倒車的政策已引起諸多抨擊,較不為人知的是,其染指國土的舉措卻也不惶多讓。多年來國會共和黨議員頻頻提案要求釋出國土,儘管遭遇諸多反對聲浪仍不屈不撓,聯邦政府上月端出的年度預算,更赫然出現要求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與林務局(Forest Service)兩大聯邦土地主管機關「拼業績」的條款,分階段逐年訂定兩機關拍賣土地以充盈國庫的法定標準。

柯林頓時代的內政部法務顧問賴許(John Leshy)一句諍言說得好:「國有地是我們的自然遺產,而不是像糖罐(cookie jar)一樣。」現在我們對公有資產的處理方式,正如小孩子對待糖果盒一樣,肚子一餓就從裡面掏,直到空了為止。此一糖罐理論,凸顯了政府對國有土地利用方式的想像已趨於貧乏,而其貧乏化的源頭,則在技術官僚被要求舒緩財政赤字的巨大壓力,迫使其不得不採取最速效、最表面的手段來因應。因此,透過公眾參與彌補由上而下決策的不足,更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最為人詬病的一點,便是國有財產處分完全關起門來黑箱作業,連立法委員都要不到鑑價委員名單,遑論其他。

們常講「斯土斯人」,土地利用方式的想像與願景,在地社區居民的感受必定最為深刻。他們在看待土地時,眼光裡的銅臭味必然少了些,情感的味道多了些,想像力也與多元性也更豐厚些。

此外,在這一波拍賣國土的過程中,也看不到政府內部的橫向連結與整合,文建會已將「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施政重點;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歷年來公布國家永續指標,最清楚公園面積、綠覆率等與土地使用有關的指標,與永續發展息息相關;但目前則完全看不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意見投入。

19世紀美國政府欲買下位於現今華盛頓州普吉灣的印地安部族土地時,當時的西雅圖酋長說過:「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多奇怪的想法啊!」放在此時此刻的脈絡下,更彰顯出其睿智的意義。政府官僚們在思索土地價值時,不妨多想想這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