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的去政治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慈濟的去政治

2009年09月10日
作者:卞中佩(社運工作者)

慈濟作為台灣動員力最強、資源最龐大的民間團體,面對紛擾詭譎的台灣政治生態,宣稱不涉入政治、不與政治有所牽扯,一直是慈濟自我保護以維繫道德高位的戰術之一。

但政治是無所不在的,它不僅僅是政治人物的爾虞我詐。只要牽涉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關係,資源與人力的分配,進行談判進而形成規則,就是政治的展現,對民間團體來說,從最幽微的資源投入先後順序展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到最顯眼的政策影響,從內部組織權力分配到組織外部實力展現,都是政治。不管是每個災難後快速動員的組織力,再到明確表達反對蘇花高的興建,慈濟其實一直都與政治有關。

不只慈濟,許多民間團體,選擇在複雜政局及政治鬥爭的層次去政治化,這種宣示及行為營造出來的純淨,卻偏偏也遮掩了日常行為展現出來的政治。這是近幾年來,慈濟種種有爭議作為時面臨到的困境,內湖慈濟醫院預定地牽涉到環境敏感區域,卻執意開發,並自信滿滿一切依法行政不會影響環境;慈濟醫院派遣工牽涉違法剝削,卻把問題推給派遣公司。建設公司、黑道、黑心企業透過權力位置、政治關係做的事情,能夠清楚被指認並譴責,但當慈濟這樣的團體也這麼做的時候,卻因為去政治化宣示展現的純淨,反成為更難以阻止的一種新權位。

這次八八水災後的原住民重建爭議也是如此,老實說,慈濟的意向書不過是配合府的要求,期待部落儘快定案而已。但問題是,政府的思維及行政作為就是高度的政治,當民間團體沒警覺照本宣科時,對原住民來說,民間團體不僅是政治的代理人與執行者,更因為有道德的光環,有更大的政治壓力。

要求慈濟等團體看到政治,並不是要求他們在藍綠之間選邊站,更不是否定他們在救災時所付出的努力,而是時時反思自己的資源及力量,是否成為政府權力的代理人。尤其所有團體其實不是鐵板一塊,每個參與的個人如何反身觀照自己及組織的位置,是否能透過組織既有的行政運作進行傳達、反應及民主決策,是每個組織的重要挑戰,這也是政治。

看到政治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自我釐清並坦承自己就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執行者。政府的重建政策要求原住民拋離土地,要是自己反對這麼粗暴,那就與原住民一起反對;如果贊成,那就大大方方承認,並與一切的質疑與挑戰進行詰辯。去政治在這裡成為閃躲,它遲早會因為政治仍繼續運作而產生效應,對於許多當事人來說,反而就是一種妄語。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