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們登山的過程,總是快步邁過山徑,登頂似乎是唯一的目的,既使拍了很多漂亮的山景,我們還是不瞭解腳下踩踏的這片土地,以及背後許多動人的故事,更不知道在趕路的身旁,究竟錯過了些什麼。」在海拔近3,400公尺高的冷風裡,一群人圍在山屋旁的草地上,分享著對於這片土地的認識,其中一位隊員說了這樣的話。
時節是剛過完農曆年後幾天,即便這一波的冷鋒並未帶來豐沛的水氣,高山的低溫加上強風的吹拂,早已讓寒意滲進風衣。時間是經歷了一整天疲憊行程的近晚時分,其他的登山者早已躲在山屋裡,裹著暖和睡袋喝著熱騰薑湯。地點是中央山脈北段最高的南湖大山山區,登山朋友習慣稱呼的下圈谷。
登山是一門課程
「想像著一萬年前最近一次的冰河期,從南湖主峰與東峰之間的平坦鞍部,終年累積著近70至80公尺高的積冰,冰河從鞍部發源向四周流動,其中一支就沿著我們身後這一片山凹流出,沈重的冰河擠壓切割著山凹,逐漸形成U型谷的面貌。」在寒風吹拂的隆冬裡,這群人分享近萬年前的冰河故事,即便沒有滿地白靄,也足讓人寒顫的。
為了這次的南湖行程,這群人在出發前對於路線規劃和行程內容做了一番功課,不同於一般登山隊伍的是,每個隊員開始尋找一個感興趣的主題,花時間蒐集資料及整理,其中包括:登山的基本考量、糧食設計、裝備選擇。另外,也針對冬季登山特性,特別分享了寒地登山安全、寒地LNT(Leave No Trace)原則;除此之外,更延伸登山活動的關懷視野,透過對南湖山區自然人文背景的瞭解、團隊探險行為設計,讓隊員在行走的過程裡,真正認識身旁的土地。
「不願錯過腳下土地所包羅的種種故事」這樣的想法,在幾位愛爬山的年輕朋友間迴響著。儘管各自有課業與工作要忙碌,基於這樣對於登山過程中人與環境緊密互動的感動,這群年輕人共同成立了台灣生態登山學校(TWEA)。取名為學校,是因為在爬山的經驗裡,大家都從伙伴身上或是山林環境獲得不同的感動與回饋,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團體的成立,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山林,也從登山的過程體驗這樣的感動,延伸對於這片山林的認識與感情,重新反省人與大地間的倫理。
南湖小學的第一堂課
從今年起,台灣生態登山學校預計花2年的時間,以中央山脈北段的南湖山區作為課程操作的大地教室,取名為「南湖小學」;在考量義工人力的情況下,每年安排4次長天數的山上課程,希望透過不同季節的記錄與觀察,累積對於同一片山林環境的認識與感情。依據每個季節的特性,賦予不同的主題,例如冬季的寒地體驗、春季的LNT原則、夏季的自然觀察、秋季的登山安全。
除此之外,在每季上山之前,會安排6到8次的山下課程,讓參與的學員可以在上山之前對當季主題、登山計畫,及南湖山區自然環境,有一定的瞭解。在活動的規劃安排上,希望從身體力行做起,推廣一種新的登山文化,一種登山者與山林的新關係。
抱著這樣的期待,今年2月間南湖小學第一梯隊伍,以「寒地體驗」為主題,正式走入了南湖山區。雖然原本設定是雪地生活,卻因為老天爺雨水不足而僅寒風寥寥,不過,在登山過程中,隊員記錄了生態筆記與團隊日誌、彼此分享山上的課程,以及在南湖圈谷「尋找南湖朋友」,這一系列活動即開啟了南湖小學的第一堂課。
下週起,從4月至6月底,將分別以3個主題:「登山路線故事書」、「生態筆記書」、「南湖朋友」,刊載專欄文章。將學員在山上的點點滴滴分享給愛山的朋友,希望更多人與我們一同用更不一樣的腳步,走進這片山林。當然,如同南湖小學的「小學」所描述的,在這片山林裡,我們都是謙卑的學生,初剛起步,也需要更多不同的朋友給予我們支持,更歡迎朋友來與大家分享一堂獨屬於你的山林課程。
【延伸閱讀】
◎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南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