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沙洲上的背影—寫給即將退休的陳章波老師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追隨沙洲上的背影—寫給即將退休的陳章波老師

2010年07月29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7月31日陳章波老師就要退休了。當學生的我,想送老師禮物作紀念,想了多日,卻想不出要送什麼;因為,老師好像什麼都不缺阿!真正缺的是,恐怕是我們環境中,消失在香山的沙錢、消失在台灣西海岸的三棘鱟,還有他最後奮力一搏搶救的白海豚與濕地。於是,我決定寫這篇與老師結緣的文章,送給引領我24年的陳章波老師。

1986大三那年,修了陳章波老師開的一門海洋無脊椎動物學,開始了和陳章波老師的緣。上課的第一天,陳章波老師不像其他老師拿起課本就上課,而是在黑板寫了「尊師重道」四個字。在那戒嚴言論禁錮的年代,這樣八股的開場,原本應引不起任何的迴響。然而,老師一開場就說:「要尊師一定要先重道,如果這個老師的道不夠好,根本就不值得尊敬。」這樣叛逆的言論,驚醒了正在魂遊西仔灣的我,把我的注意力拉回到仔細聆聽陳章波老師離經叛道的「邪說」。

陳章波老師還教我們打太極拳,因為要作野外,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在海邊、在烈日下工作。只是,年輕的我們,總覺得太極拳是老人在健身用的;我們可是要上健身房練肌肉,練線條的,所以總找許多理由逃開。陳老師卻是這樣持續打拳、強身至今,甚至仍在教拳。

當年的陳章波老師強調作好研究,一直以推動台灣海洋無脊椎動物學研究為己任,他收的每個碩士生都會丟一個「門」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當作論文題目。從海綿、海葵、扁蟲、端腳類、海星、海膽、海鞘,從基礎分類到生態,從墾丁萬里桐、澎湖大果葉到苗栗通霄都有陳章波老師引領學生們一同採樣、吃便當、研究的足跡。陳章波老師更請了許多國外研究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大師來到台灣帶領學生進行研習,直接在學術上給與指導,更在研究的智慧上給與加持。讓我有機會認識賈福相老師,領略和浸淫在眾裡尋她千百度,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氛圍裡,更牽引我走向南十字星空下求學的澳洲大堡礁。

在悠游大堡礁珊瑚群礁回來之後,我發現陳章波老師改變他醉心研究的態度,開始了他這十多年來參與環境關懷的行動,只因為他研究的動物,海錢、海膽、海星在台灣的海岸消失。他一句「我作的研究題材都沒了,我還能作什麼樣的研究呢?」驚醒了原本懷抱雄心壯志要有一番研究作為的我,開始撼動只想當一隻關在學術象牙塔內、社會寄居蟹的想法。不管是他的「陷害」、鼓勵或是自身體內對於環境關懷的荷爾蒙一直高居不下,一路哉進海洋保育的論述和實際操作,成為在學術研究之外的志業。許多朋友對於陳章波老師環境關懷的參與,有褒、也有貶,但是很多人大概都不曉得,如果沒有陳章波老師大力支持陳瑞賓秘書長,當年這位台大動物系畢業的高材生,今日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就不可發生,而電子報更不可能成為許許多多環保團體交換資訊的平台。

從老師的學生,成為老師的同事,他仍然會偶爾的飄進我的研究室,提醒我作好研究的本業與環境關懷的志業。更分享著他的四生(生命、生態、生產、生活)、大腦快樂中樞與黑熊也能入定的禪意哲學。看著陳章波老師日漸痀僂的身影和灰白的髯鬚,我常常想起那幾年在通霄沙洲上,狂風驟雨下打樁採樣老師的背影和交錯在時空跨著鄭氏太極的拳法。

再過兩天陳章波老師就退休了,老師從科學、哲學、環境關懷到走入宗教。這兩天我在弘光科大參加人文精神的理念與實踐研討會上,法鼓佛學院校長釋惠敏法師講述的佛教傳統在21世紀的新啓示的演講中提示的「直指人腦,明心見性,人成既佛成」的講義依然迴盪,我才發現雖然搶救濕地和白海豚的志業仍然艱鉅,然而既將退休的陳章波老師步履輕快,身形更為巨大,我還是要繼續追尋您在沙洲上的背影!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