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挽救地下水的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土復育

加速挽救地下水的危機

2006年05月01日
作者: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全球可用的淡水資源,在扣除了兩極冰原以及高山冰川後,只佔地表含水量的1%。而在這有限的淡水資源裡,又有95%存之於地下,由此可見地下水對水資源裡的重要性了。

 國土復育小辭典

◎ 「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的定義範圍

根據國土復育條例的草案第一章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指地層下陷累積總量、下陷年平均速率達一定程度以上,且對防洪、排水、禦潮或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並經中央水利主管機關會商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劃定公告之地區。

隨著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2月中旬生效,氣候暖化近來已成為最熱門話題。而氣候暖化的後果之一就是對台灣的降雨型態發生明顯且不利的改變趨勢:台灣南北區域性的水文差異正逐漸擴大(北部降雨增加,中南部減少),降雨日數也全面性的持續降低。造成的直接衝擊是:整體用水結構逐漸失衡,長期水資源的運用及管理將面臨更大困難。

台灣水資源的河川水引用量在1978年之後就逐漸下降。影響河川水引用量減少的主因一方面是自然降雨量的減少,另方面則是河川污染增加。地表水不夠支應水資源需求的部分,很自然的就藉抽取地下水來補充。

台灣地區一年總用水量(約180億立方公尺)的三成取自地下水。尤其是中南部地區,由於每年降雨的豐枯太懸殊,地下水便成為調節水資源供需的重要來源。中南部地下水的使用量約佔台灣地下水總量的九成,其中又以灌溉及養殖用水消耗最多。

地下水對台灣水資源的貢獻當然很重要,然而地下水長期超量使用卻是台灣一個嚴重的危機。約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台灣地下水每年的使用量就逐漸超過自然補助量,超限區域當然也都集中在地下水使用量最大的中南部。

嘉義東石田地淹沒情形(照片授權:經建會;攝影:齊柏林)地下水資源長期透支下來,已經產生出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區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等許多問題。地下水位就好像我們在水資源銀行裡的儲蓄標記,地下水位不斷的下降表示我們的地下水存款已經越來越少了。因此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嚴肅的問題:地下水年年這樣透支下去,我們到底還可以撐多久?

台灣的地下水是我們最寶貴且無法替代的天然資源,平時可以補助地表水源的不足,緊急時則可以發揮救助的功能,例如集集大地震發生後,中部地區的自來水系統遭到嚴重損壞,地下水資源立即擔負的紓困就難的功能。但地下水資源卻因我們不當的開發與使用而面臨嚴重的危機。

在諸多地下水超限產生的問題哩,地層下陷是眼目看得見的,同時直接影響我們日常的生活。台灣地層下陷區域除了台北盆地以外,其餘均是位於沿海地區,與地下水位大幅降低的區域是一致性的。台灣地區迄2004年底,地層下陷累積的面積高達2千6百多坪芳公里,其中又以雲林地區下限面積最廣,遠超過500平方公里,而累積最大下限量則以屏東沿海塭豐地區的3.2公尺最深。

外在環境的改變與惡化是我們看得見的,也容易提醒我們要盡力改善,譬如地層下陷便是如此。可是有一些可怕的危機卻是我們平常注意不到的,好像潛藏的病毒一樣,悄悄的存在,緩慢的惡化。一旦發病時,往往已到無藥可治的末期。台灣的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下水質劣化就是隱藏的潛在危險,絕不可輕忽,必須立即載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挽救。

台灣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於先天負荷太重,後天又管理失調所致。如今台灣外有全球氣候暖化所帶來的嚴重威脅,內有天然資源耗竭和環境管理不當的隱憂。再這樣一個雙重壓力的情況下,若缺乏更嚴謹的規範去館哩,結果一定是處處失序進而全面崩潰。因此,台灣需要在立法與執行上強力積極的去改善,地下水資源的危機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項。

期望政府與民眾能夠清楚體認當前全球環境正加速變遷的本質,以及台灣再生態及水文環境所面臨的內外交困現況,從而同心協力、腳踏實地的互相配合,在短期及長期的策略上齊心合力,以嶄新的思維來因應環境快速變化的嚴厲考驗,台灣的未來有真正的盼望。

本文選錄自經建會出版之《悲歌美麗島》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