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能的無知〉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本能的無知〉

2011年03月20日
作者:楊家旺

【讀〈本能的無知〉】2009.06.20 攝於三義

親愛的法伯:

我特別喜歡您的第1冊第12章,這一章您探討的主題是「本能的無知」,我發現您的許多實驗設計,都是為了證明昆蟲是依本能行事,這些本能幾乎到了不知變通的地步。我認為本能的無知是您昆蟲研究裏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您在10冊的《昆蟲記》裏時常提出反駁演化論的觀點,您認為本能是先天賦予的,不可能是漸進演化而來的。時至今日,我認為您的本能論,仍是抨擊演化論最有利的觀點。因此,演化論若要更加完備地無法攻破,必須要正視您的本能論才行。不過,法伯,我必須告訴您,演化論作為詮釋生物的許多事件,非常有趣且具說服力,所以,我雖敬愛您,卻不得不告訴您,我也是演化論的忠實愛好者。

已有數不清的次數了,當我有機會分享我的昆蟲觀察經驗時,我都借用您這一章的實驗為例。我將您的實驗過程,簡化成幾行字,變成問題,讓台下的聽講者思考,甚至猜測結果。我向您借用的第一個實驗是:「飛蝗泥蜂以螽斯的觸角做為缰蠅,將獵物牠帶到回窩,先擺在洞口,接下來獨自走進窩裡,對蜂房的內部做一番短暫的視察。我利用短暫時刻抓起暫放洞口的獵物,把牠所有的觸鬚都剪掉。飛蝗泥蜂又出現了,牠在獵物的頭部上下、旁邊尋找,卻完全找不到可以抓住的東西。」我接下來會問台下的聽講者,接下來這隻狩獵蜂會怎麼做?祂總是拖著觸鬚,但此時觸鬚已被剪斷,祂的反應會如何?台下的觀眾熱烈時,往往會有各式各樣的答案,甚至富創意的各類回答。最後,我會公佈解答,即狩獵蜂雖然可以抓住產卵管或獵物的腳,但狩獵蜂最終卻是選擇放棄獵物。

我向您借用的第二個實驗是:「窩裏的食物已經儲存,卵已產好,膜翅目昆蟲正忙著把窩封住。我在牠工作過程中插手,把飛蝗泥蜂放在盒子裏,讓牠在一旁注視著。看我取走封門的材料,用鑷子把短翅螽斯從蜂房裡取出來。將飛蝗泥蜂放出來後,(此時我會問台下觀察,狩獵蜂會做什麼?聽講者的回答裏,常有「祂會朝法布爾飛撲過去,叮咬他。」當然,實際情形並非如此,您的實驗結果是:)牠發現門打開了,便走進去,在裡面待了一會兒,然後退出來又繼續被我打斷的工作,也就是繼續認真地堵住蜂房口。門再次堵好了,昆蟲撣撣身子,對完成的作品滿意地看一眼,最後飛走了。飛蝗泥蜂應該知道窩裡已經一無所有,因為牠剛剛進去過,甚至還待了相當長的時間;可是牠對搶劫一空的住所察看一番之後,卻仍把蜂房重新封起來,其細心工作的程度就好像任何異常的情況根本沒有發生一樣。」

我向您借用的第三個實驗簡述如后:飛蝗泥蜂在進洞口前,會先將獵物擺在洞口外,再單獨進窩裏巡視一番,如果趁泥蜂進到洞裏的時候將獵物放離洞口遠一點,泥蜂走出洞口後會將獵物再拖近洞口,然後又一次獨自進到洞穴裏巡視,若再趁機將獵物拖遠一點,泥蜂走出洞口後還是會重覆步驟,將獵物擺近洞口,再一次獨自進到洞裏巡視,我們幾乎可以無止盡地重覆這個步驟,直到我們的耐心輸給了飛蝗泥蜂。但是,若獵物擺在飛蝗泥蜂找不到的地方呢?飛蝗泥蜂會怎麼辦?這是我會問台下聽講者的問題。關於答案,您這麼寫道:「我利用牠下到井底的機會拿走牠的獵物,放在牠找不到的安全地方。飛蝗泥蜂又上來了,找了很長時間,當牠深信獵物真的已經丟失時,便又下到牠的窩裡去。飛蝗泥蜂開始封閉牠的窩,是永久性的封閉,牠同樣按照不變的規則把窩堵住以便把工程完成,儘管窩裡什麼也沒有。」

我向您借用的第四個實驗是:「黃翅飛蝗泥蜂的每個蜂房裡的蟋蟀數目通常是4隻;不過也常放了3隻,甚至有時只有2隻。在我看來,4這個數目是正常的。我在餵養從窩裡取出來的小幼蟲時發現,牠們第一次吃獵物時,會一路把我一隻隻餵的食物吃完,直到第4隻為止,不管是原來只準備2、3隻獵物,還是準備4隻的蜂房都是如此,超過第4隻,牠們就什麼也不吃了,或者頂多碰一碰第5份口糧而已。」那麼,為什麼有些蜂房是3隻或2隻,而不滿4隻呢?這是我會問台下聽講者的問題。您書裏的回答是:「並不是給幼蟲吃的獵物有什麼不同,只可能是由於獵物在路上不見了。從斜坡滾下來的蟋蟀常變成螞蟻和蒼蠅的食物;飛蝗泥蜂遇到這些蟋蟀是不會要的,否則牠自己就要把敵人引入窩裡來了。昆蟲進行計算時,指引牠的只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天啟,這促使牠以一定的次數去尋找獵物。當牠完成出征數,工作便結束了,蜂房便封閉起來,不管蜂房裡是否已經完全備好糧食。」

在這一章的最後一段,您為本能的無知下了精彩結論:「在業已指明的道路上,昆蟲的本能是無所不知的;而超出這條道路,牠便什麼也不會了。視其在正常條件或是在偶然條件下行事而定,昆蟲的表現可能會充滿傑出的本領,但也可能不合邏輯、蠢得驚人,而這兩者都是牠的天賦。」

2009年6月20日,在三義交流道出口的車亭休息站停車場,我看見了許多紅腳細腰蜂(Sphex sp.)在忙碌。蹲下身子,耐心等候,一會兒之後,便會飛來一隻紅腳細腰蜂,六足抓著已被麻醉的螽斯。接著,螽斯被置於洞外,細腰蜂獨自進到洞裏巡視,從洞裏出來後,牠會咬著螽斯的觸鬚(法伯,我有一股衝動,想剪掉螽斯的觸鬚,看看您的實驗是否應驗),然後將螽斯拖進洞裏。

讀〈本能的無知〉2

這一區域有非常多的洞穴,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一隻紅腳細腰蜂抓著已被麻醉的螽斯回來。由此,更可明瞭,紅腳細腰蜂尋找螽斯的能力是非常高明,絕對不亞於任何一位優秀的昆蟲觀察家。

知道了這一區域有許多紅腳細腰蜂與被麻醉的螽斯及洞穴後,我心中盤算著,一定還要找時間,持續且長期地觀察祂們。但我沒想到,幾個月後,這些泥土地竟被磚石所覆蓋。工程的目的為何?我並不清楚,只覺得極端失落。我心裏想,會不會是一些遊客也發現了這些蜂,因為害怕,便建請相關單位將泥土地密封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些紅腳細腰蜂便有些無辜了,畢竟,這種獨居的狩獵蜂是不會螫人的,祂們是非常溫和的蜂類,祂們的螫針只針對祂們的獵物,並不會攻擊人類,除非人類將祂們抓在手上。法伯,您說是吧!因為我在您的書裏看過您刻意將這些蜂抓起來,然後讓祂們螫刺您,但結果是有些根本連痛感都沒有的。

如果這些泥土地不被覆蓋,那麼,這裏將成為一處非常好的昆蟲觀察區域。就如同許多都市公園或校園,如果願意讓泥土地呼吸空氣,而不要覆以水泥,那麼,我相信這些泥土地將帶來許多微小生物,或許是忙碌的螞蟻,或許是雨後的蚯蚓,或許是嘹亮的蟬鳴,或許是狩獵蜂與螽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絕對能提供孩童或學生一些觀察之後的啟發。當然,天曉得這些啟發將帶領孩子到什麼樣的境地。但我相信,有一天孩子長大了,若成了麵包師傅,麵包的造形創意裏將有他曾經投入自然觀察的影子;若成了摩拖車修理師傅,這些自然觀察經驗也將滲入他的工作哲學;若是成了建築師、設計師、作家、理髮師......,無論什麼行業都會將這些經驗帶入他的工作裏;即使與工作無關的生活情境裏,我相信,成年後的他,如果踏入自然野徑,我相信某一部份的靈魂將被喚醒,那是來自童年自然觀察的深處記憶,將使得他的感官變得特別敏銳而且興奮。法伯,我相信您會同意我的說法才是。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