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可燃冰製瓦斯 日明年開採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海底可燃冰製瓦斯 日明年開採

2011年07月26日
摘錄自2011年7月26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政府打算明年度在靜岡到和歌山近海的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實驗開採「可燃冰」並轉換為天然瓦斯,若開採成功將為世界創舉。

「可燃冰」即甲烷氣水包合物(Methane clathrate),也稱作甲烷水合物或甲烷冰,是由甲烷與水構成的冰狀結晶,而甲烷也是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點火即可燃燒,因此被稱為 「可燃冰」,在高壓低溫下產生於永久凍土地帶或陸地邊緣的海底。

日本曾以音波探測,發現近海海底地層100至300公尺,蘊藏豐富的可燃冰,而且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如果成功開採轉換為天然瓦斯,足夠供應日本100年的天然瓦斯用量,目前日本天然瓦斯一年用量為937億立方公尺。

可燃冰雖然是世界各國垂涎的未來能源,但它的開採存在相當高的風險及技術難度,可燃冰主要成分之一的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而且作用要比二氧化碳大10至20倍。甲烷氣體若在開採中大量外洩於大氣中,造成的溫室效應,將比二氧化碳更加嚴重,甚至將對地球帶來生態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