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京都議定書時期 減量空窗期不可免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後京都議定書時期 減量空窗期不可免

2011年08月03日
本報2011年8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圖片節錄自路透社,Sheng Li攝。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新協議談判進展看似緩慢,不過,紐西蘭首席氣候談判官員日前表示,雖然新協議可能無法在今年簽訂,但仍指日可待。

7月下旬,來自35國的代表在紐西蘭奧克蘭市展開一場為期兩天的氣候會談。會談後,紐西蘭氣候談判代表格塞羅(Tim Groser)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在2012年到期,屆時,國際減量協議的實施必定會有一段空窗期。

《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現行的減量架構,此公約規範40個工業國家在2012年前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然而,在貧富國家之間,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分配一直有所爭議,目前仍是爭執焦點。

多年來,由聯合國所主導的談判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是自2013年以後持續實施《京都議定書》,二是簽定新協議,並將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納入規範,包括中國、印度及美國。

格塞羅用「滴水穿石」來形容這波談判進展的緩慢程度,有如冰河速度一般。格塞羅表示,「幾乎從來沒有一個會議如此艱難。這是國際上一個進展緩慢的案例。」

約有70位代表出席了這場在奧克蘭市的非正式會議,會議7月26日結束。所有主要開發國家和新興國家都出席會議,唯獨中國例外。格塞羅表示,中國沒有出席的原因仍為未知。

會談的討論以技術議題為中心,探討如何在國與國之間的基礎之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登錄與驗證,這些都是聯合國氣候會談的關鍵焦點。各個國家,尤其是美國,希望能有一套透明化的系統,以檢視各國是否達成減量承諾。

貧富之間的鴻溝

6月間,聯合國在德國展開兩週的會談,會談中協商有所進展,然而,對於誰該肩負起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中仍然存在一條鴻溝。

貧窮國家認為,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富裕國家燃燒排碳的石化燃料,因此他們應該帶頭對抗氣候變遷。然而,快速經濟成長的開發中國家,碳排碳量也已急速上升。目前,中國是全世界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國家。

針對談判到底會不會有結果,格塞羅認為,「我看得出有許多(讓談判破裂的)因素存在,但我也看到一線希望。」

下一次的氣候談判大會將在年底於南非德班舉行。提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引發爭議,格塞羅認為,當時將會議目標放在簽定新條約,就並不是正確途徑。

格塞羅表示,「我想今年沒有任何一個協商代表認為我們需要一個正式的新條約,因為如此一來便是犯下與哥本哈根會議相同的錯誤。」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遭到輿論抨擊,也促使各界重新擬定談判截止期限。哥本哈根會議沒有成功打造新的氣候協定,締約國卻也很少注意到許多談判中的協定沒有約束力。

格塞羅表示,「在過去六個月,各國在氣候變遷因應對策上逐漸達成緩慢的認識: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之後,大家都知道有段空窗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格塞羅也表示,這並非對抗氣候變遷最大的挫折,畢竟國際條約只是為各國提供一個平台,發展他們各自的國內政策。

他表示,即使繼承京都議定書的協定沒有出現,在歐盟及紐西蘭的碳交易計畫仍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