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義部落收穫祭 中國環境記者「心」體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來義部落收穫祭 中國環境記者「心」體驗

2011年08月18日
本報2011年8月18日屏東訊,張姿慧報導

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成員與來義部落長老合影來自中國各地的環境媒體人16日訪問屏東來義部落,參與喜樂發發吾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部落收穫祭。

山居生活寧靜淳樸,生計卻成了所有居民最大的問題。此地位處高山、耕地不足,排灣族原住民以種植小米、芋頭和地瓜為主。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周克任感慨地說,來義村歷經88風災重挫之後,有很多人因房屋毀損而搬遷,有的則選擇留下來繼續打拼,但是,「老天已經美好的山水收回去了,我們只能想辦法靠人文或生態旅遊來取勝。」為此,他在當地重組一群原住民朋友,一起投入時間與精力,積極推動災後重建,期盼能找回山林產業的新契機。

來義部落收穫祭舉辦趣味競賽,提供中國媒體人難得的「心」體驗為了接待遠自中國來的環境記者,來義部落居民幾乎全都動員了起來,並隆重地穿上傳統服飾、跳著迎賓舞蹈,釋放的熱情讓不少賓客深受感動,也對當地推動部落生態之旅,找回部落自治實力皆表示認同。

環球時報記者梁若喬說,希望居民能永遠保持自己的樣子,不要走向觀光意味濃厚的表演形式。樂清日報副總編輯朱永紅認為,開發跟文化傳承是衝突的,應讓它保留原有風貌,不要淪為表演而失去內涵,生態旅遊立意點很好,但兩者必須取得一個平衡。

看到部落居民重建部落的自力行動,光明日報記者馮永鋒語重心長地表示:「相較於大陸地區,台灣在地文化的保存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尊敬的。從我們這一輩1970年代起,大陸許多農村人口就一直外移,無疑是一齣悲劇,因為很多草根文化也因此消失了。」

馮永鋒分享道,很喜歡部落居民為一個共同目標,不分彼此付出心力的感覺。他進一步表示,台灣人民自我覺醒的意識很強,如果一個地方文化、歷史、情感這些元素鞏固起來,遇到外力或財團介入,它的根本就比較不容易動搖。但中國除了經濟發展,其它問題似乎不受到關注。

二豐圳收穫祭行程結束後,一群人又轉往二豐圳,實地了解從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水利建設,聆聽來義鄉公所科長張達民解說二豐圳一路的位置轉變,及過去如何扮演來義鄉一個重要的角色。中外對話總編輯劉鑒強則感動地說,對自己文化珍視並懂得挖掘文化,就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及家鄉的美,如此,才懂得如何去保護,讓生態及經濟兼顧。

這場熱鬧滾滾的活動中,主辦單位除了舉行打陀螺、滾輪胎、喝小米酒等趣味比賽,還請來地方樂團及舞者上台表演。中國媒體團也融入當地文化,跟著原住民上台飆舞唱歌,一直到晚間十點多鐘才結束行程,度過一場難忘的原住民之夜及部落的深度之旅。

由中華發展基金指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2011年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活動,19日將在高雄文藻學院舉辦研討會,安排中國媒體人與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以及長期推動公民報導的周克任、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與台江分校校長吳茂成等人對談。

研討會全程開放各界參與,籌畫活動的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表示,希望各界共襄盛舉,探討兩岸民間共同守護環境、如何發揮媒體角色的趨勢。活動報名網址 http://e-info.org.tw/node/6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