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18個月裡,氣候問題已經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演變為一場真實的災難。我們所看到的已不再是圖表上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預測,而是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先是俄羅斯經歷了高溫所導致的大火,緊接著德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也受到了林火的襲擊。先是巴基斯坦遭遇了洪水的打擊,隨後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又經歷覆頂之災。而今年的春夏兩季,美國的中西部地區也遭受了史上最嚴重的洪水的侵襲。
2010年,北極冰層的厚度達到有資料記載以來的最低點,而陸地降水量卻是史上最高的一年,同年美國本土的大氣壓也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就全球範圍言,2010年與2005年並駕齊驅,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年份。傑夫•馬斯特斯大概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數量最多的氣象學家,他經過計算後認為,2010年是自1816年火山爆發導致極端氣候以來極端氣候現象最為嚴重的一年。
而如今,我們人類就像是一座火山,而且這座火山還有可能會不斷地噴發。對此,他預言:「隨著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數量的不斷增加,氣候系統面臨著巨大 的壓力,不得不向一個嶄新的、截然不同、且溫度更高的氣候狀態過渡。而2010-2011年所經歷的極端天氣告訴我們,這種變化已經拉開了序幕。」
然而,變化還不僅如此。另一個變化就是氣候變化活動人士所作出的反應。全球變暖的前二十年裡,針對這一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就跟這門科學一樣 抽象:其中既有 如《京都議定書》這般繁瑣的計畫,又有2010年被美國國會判死刑的限額與交易協定。這些方案都試圖通過複雜的後臺運作以及價格或政策的操縱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然而這些措施均告失敗。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是由於化石燃料產業的處處阻撓或刁難所致。
很明顯,現屆國會並不想採取真正措施進行管制。因此,不管怎樣,就目前而言,那些繁複的計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政治口號。在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問題上,活動人士的新主張就非常簡單直接,令人無法反駁,那就是:把它們留在地下!
比如說,最近,包括本人在內的幾位資深環保人士就公開呼籲,抗議加拿大計畫大規模增加加拿大阿爾比油砂產區石油進口的決定。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網站——tarsandsaction.org。從初期的反應來看,北美大陸氣候變化運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非暴力反抗事件正蓄勢待發。數百位,甚至可能數千位關注此事的活動人士八月份將聚集在白宮門前。
他們冒著被捕的風險,為的就是想從奧巴馬總統那裡獲得一個簡單明確的答復,即總統拒絕為Keystone XL輸油管項目頒發許可。該項目將新建一條起於阿爾比,止於墨西哥灣的輸油管道。該管道將使輸往美國的油砂油量大大增加,因此,該管道的建成將使阿爾比油砂的開發進一步擴大。
讓我們忘卻那些抽象的概念,面對現實吧。人們為何會反對鋪設此類輸油管道,其原因並不難知其一二。因為它不僅會對加拿大本土造成破壞,還有可能會因管道洩露而污染美國最重要的農田及蓄水層。(七月初發生的黃石河管道洩露事故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前車之鑒)
此外,還有一個我們這些即便是住在千里之外的人都應該謹記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阿爾比的油砂礦是北美地區最大的一枚碳炸彈。它也是全球第二大碳庫,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逐漸枯竭的油田。
如果這些油砂中的石油全部燃盡的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從目前的390ppm(足以導致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由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破壞)升高至600ppm左右。而這就意味著,即便這個世界不是地獄,那也離煉獄不遠了。謝天謝地,這種變化並非一蹴而就。然而,據世界頂尖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稱,即便是只燃燒這些石油中的相當一部分,對於地球氣候而言都將意味著一場「註定的敗局」。
叫停輸油管道建設並不足以解決所有油砂所帶來的問題。雖然加拿大人還會不遺餘力地將石油推向市場,但是,此舉無疑會使石油呆在地下的時間更加長久一些。而 且,這僅僅也只是開始而已。更讓人感到高興的是,這個問題不涉及複雜的政治。因此,在美國眾議員占絕大多數席位的共和黨破天荒地無法橫插一刀,而完全由總 統一人決定其是否符合「國家利益」。
然而,奧巴馬政府中已經有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顯現。七月中旬,《洛杉磯時報》的尼拉•班尼傑根據維琪洩密公佈的一份美國國務院電報撰文稱,早在2009年,美國國務院的「能源特使」就已經開始指導阿爾比的化石燃料巨頭如何改善其「油砂輿情」,其手段包括「增加正面新聞報導的曝光率」等。這就像一場由政府導演的默多克式的環境竊聽事件一樣,它讓很多人相信新的輸油管道專案是一樁已經敲定的買賣。
然而即便如此,總統依然能夠出言否決該項目。如果他能採取動作,輸油管便會不復存在。用阿爾比石油部長的話說就是,他們省將會被「瀝青粘住腳步而動彈不得」(瀝青是提取油砂油的基礎物質)。即便是像中國這樣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化石燃料來源以解其能源之渴的國家或許也沒有辦法幫助部長挽回頹勢。因為另一條通往加拿大太平洋海岸的輸油管道的鋪設計畫在當地部落民眾富有成效的阻撓下也舉步維艱。石油,這裡雖然遍地石油,然而卻一滴也賣不出去。(不幸的是,這麼說雖然有些言不符實,但是至少不會有一根大吸管像吸吮奶昔一樣抽走這裡的石油。)
奧巴馬否決輸油管鋪設計畫會給油砂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除非我們能夠獲得更加暢通的(市場)管道,就像Keystone XL那樣,否則我們將會寸步難行。」卡爾加里AJM石油顧問公司經濟師兼副總裁的拉爾夫•格拉斯如是說。
面對這一前景,加拿大的石油企業變得手足無措。七月初,他們使出了一手經典花招,宣佈在油砂產區開展一項龐大的「碳捕獲與封存」計畫。由於油砂油是一種油狀淤泥,而非液體,因此要使其流動就必須先要燃燒大量的天然氣。因此,與沙特等地出產的石油相比,其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更甚。
如今,石油行業正計畫將煉製過程中額外產生的一部分碳排放進行捕獲並封存於地下。但是這種方法並未經過檢驗,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阿爾比所採用的核算方法還有可能導致該省排放的實際增加。即便是該計畫最後得以順利開展,成功將天然氣中的碳加以捕獲,從而防止其排入大氣,其計畫南輸至美國的汽油給大氣帶來的危害仍然與沙特出產的原油不分伯仲。換句話說,其對氣候造成的長遠影響依然是「致命性的」。
當然,早在我們認識到石油燃燒所帶來的危害之前沙特石油帝國就已經建立了。如果奧巴馬向遊說低頭,批准了該項目。那麼,加拿大就是在美國的幫助下罔顧世界所面臨的有史以來最大的威脅而執意建立其石油帝國。我們雖然無法抹平沙烏地阿拉伯的油田,不過慶倖的是他們的石油供應正慢慢地減少。但是,我們能夠做的是阻止北美成為下一個中東。
所以,我們將面臨的是一場戰爭。這一點既不複雜也不抽象。一切都歸結於一個問題:是讓這些碳存於地下,還是讓它們不斷地進入大氣?這將是一場涉及數萬億美元的硬仗,而且無法保證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但是至少,在這一問題上不存在任何的疑問,沒有任何技術上的難題。
上一項氣候議案,也就是未獲美國國會通過的那份議案長達數千頁。而這一次,僅需區區一張紙而已,一張奧巴馬簽署⋯⋯或否決的紙。
相關連結:
- 來自石油「邊緣地區」的憤怒 2010年9月2日
- 低價能源的真實代價 2010年6月3日
- 海上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2011年7月28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8月1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