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16日
摘錄自2011年09月16日中國時報新北市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統計,今年新北市夏季河川魚隻集體死亡事件共有13起,較前3年的一整年總和還多,環保局認為,除了民眾毒魚事件暴增,另有6起是因河川溶氧量不足所致。環保局指出,死魚事件增加,大都和河水淨化有關。
今年6至8月死魚事件共有13件,已與去年的全年件數相同,也比98年的9起、97年10起要多。統計顯示,死魚範圍除了淡水河及大漢溪、新店溪流域,今年更擴及林口、貢寮、淡水、八里等地。
環保稽查科長陳文俊解釋,以往魚隻集體死亡原因,大都是因為久旱高溫、河川低流量導致溶氧量不足所致,今年溶氧量不足的死魚事件,有不少發生在以往水質差到沒有魚類生存的水域,他坦承,「一旦又有廢水排入破壞水質,魚隻就很容易死亡。」
此外,今年夏季毒魚、棄魚比例提高至5成,他推測應是河川整治水質轉好後,民眾才想以下毒方式取得漁獲。但中毒的死魚部分被驗出有微量氰化物,環保局呼籲民眾切勿食用。
河川溶氧量不足致死案例中,對氧氣需求較大的大魚影響較明顯,但小魚仍可倖存;遭毒死的魚隻則是大小都難逃死劫,且魚隻死亡後有滲血、嘴巴未張、魚鰭前翻等特徵。
他強調,雖然淡水河流域水質淨化,但河川底泥尚未完全淨化,民眾想要食用溪魚,最好選擇上游區域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