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與發展」報告可以作為政府擬定水資源政策的參考依據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水壩與發展」報告可以作為政府擬定水資源政策的參考依據

2002年09月30日
作者:李佳倫(看守台灣協會副研究員)

台灣的水供給必須跳脫傳統的思考。我個人常在研討會聽到這樣說:

「沒有水庫,我們沒有水可以用。水荒怎麼辦?」

「台灣雖有高年雨量,但是地形陡峭、水流湍急、下雨分配不均,因此,大部分的表面水都隨著河川流掉造成浪費,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透過工程,把水攔截拿來用。」

「因為美濃水庫蓋不成,所以我們只好看看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辦法?」

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思考往往來自大學的所謂專家學者與水利署官員,更何況是社會大眾。我們要知道水庫不是水的來源,水壩是建在一條河川或支流的一點上,去擷取該點以上集水區所會流到該點的地表逕流與河川水,存到水庫,並進而達成與地下水流入、流出的動態平衡。因此雨水進入森林,透過集水區的整體生態作用與水文循環,這樣整個過程才是水的來源。

水庫等於免於水荒?

必需釐清的是,水庫並不能保障我們可以免於水荒,擁有翡翠水庫的台北市在今年夏天仍舊缺水,就是最好的例子-沒有水的來源,就算有水庫也是沒用的。更何況水荒的造成,還包括民眾用水浪費、水庫淤積,減少水庫的蓄水量、上游森林集水區破壞以及老舊管線漏水等等的因素。

此外,地形陡峭、河川湍急、降雨不均是造就台灣生態的特色與自然的韻律。因為這樣我們有特殊的林相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沖刷平原來支持農業、有河口溼地來提供漁業生物的食物來源與棲息地,還有免費的自淨系統來處理都市的污水。

如果我們的水資源供水政策,沒有尊重到自然降雨的型態,與整體流域的集水區作用,決策者不了解到底我們用水的需求有多少,是不是有其他辦法來增加水的使用效率,並達成我們的需要?對環境的基本資料不能掌握,一昧地要把河川水留在傳統工程的蓄水池中,只會造成下游地區更多的環境資源破壞。

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架構

今年9月21-22日在高雄縣美濃鎮舉辦了「水壩與發展工作坊」,美濃愛鄉協進會邀請「世界水壩委員會」中的委員-Joji Carino,向民間水資源保育團體報告他們在2000年所出版的「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架構」。

「世界水壩發展委員會」是由各領域團體代表所組成,除了環境保育與原住民族的代表外,還包括世界最大的水壩建造商、政府官員及流域管理委員會。因此,他們的論述是經過全面性辯論後的整合性觀點,不是反水壩,而是強調任何水壩計劃都應該以不斷改造人類福祉作為其開發目的。委員會認同水壩在人類的發展中在水力發電、灌溉、供水、和調節洪水上有卓越的貢獻,但在很多情況下,為了確保從水壩所帶來的利益與福祉,卻必須要付出令人無法接受,但卻可以避免的代價。付出這樣代價的,往往是窮人與弱勢族群,違反公平正義的原則。

不公平的利益分配

水壩也涉及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因此,在比較政策、經濟、技術與社會各面向後所提出的替代方案,有愈來愈多對水壩計劃產生疑問。為解答這樣的疑問,委員會在1998年設定7個流域指標,研究全世界1,000個水壩,並選定150個水壩作深入的個案研究,就經濟、環境、財務與社會各層面進行調查,並透過地方公聽會了解受影響居民、政府與水壩開發管理的想法。

調查報告發現,水壩除了發電的績效較佳,其他在供水、灌溉與洪水調節的績效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且有一半以上必需依賴財務補貼來經營。尤其,水壩壽命比預期短少很多;壩址原本的居民被遷徙後,生活過得更加窮困;水壩對下游生態環境的影響所造成的利益損失更是巨大。

審慎考慮水壩的必要性

委員會建議,在決策過程中就要審慎考慮水壩計劃的必要性,了解水壩的安全與對生態的影響,並尋找是否有更有效率的方法來替代,對於水壩建設者必須要求有健全的財務狀況,對受影響的居民要有法律上的保障。

而所謂的替代方案不是只有技術面,目前各國政府傾向增進舊水壩營運績效、推行流域管理、制定整合性水資源政策、採行有效的水權移轉、增進農業灌溉與工業用水用電效率,並執行都市節水與省能計劃。除了採用多重價值評估方法以評估各替代方案的效益與風險,也要讓利害團體先了解自己的權利在哪裡,透過合法的程序步驟不斷來回運作,才能建立成功的協商參與機制,讓利害團體在決策形成過程中達成協議,找到最佳方案。

建立新的水資源決策架構

Joji Carino強調,衝突的產生,多是因為大家沒有遵照的程序運作,使評估方法成為純粹專家學者意見,環境影響評估成為備用且被用來粉飾既定的開發計劃,結果圖利投資者,使弱勢族群更弱勢。這樣的認知,正說明了反水壩運動在台灣的興起,其實是政府不尊重民意與法治所導致的。

Joji Carino隨後參加在9月27日由立委曹啟鴻與郭俊銘在新潮流辦公室所舉辦的公聽會上,與水利署代表進行討論。立委與民間團體一致要求政府水利與環境單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把「水壩與發展」報告,當作重要的參考文獻,建立新的決策架構,重新檢討台灣的水壩與水政策。台灣需要能跳脫傳統想法、具企圖心且願意改變的公務員。 (200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