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資訊是通往正義的必要條件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資訊是通往正義的必要條件

2011年11月26日
本報2011年11月26日台北訊,王鎮中、莫聞報導

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26日表示,近年國內外重大天災頻傳、氣候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加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都形成國土規劃很大的挑戰。人們應該重新省思與自然的關係,與自然對話,重新重視自然的價值,體現環境正義;而民眾對環境資訊的掌握與決策參與,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

同時也是海洋大學海洋資源管理所教授與下屆立委選舉國民黨不分區代表的邱文彥指出,許多不永續的開發案,如在彰化海岸的國光石化、土城彈藥庫開發、 202兵工廠蓋生技園區、新店十四張蓋捷運機廠等爭議,造成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規劃單位把地方當成「白紙」,沒有把原來空間上的土地樣貌當作重要的元 素,而是把人的需要擺第一,人不用的地方才留給原野。規劃單位如果好好執行事前調查,就不會出現把文化古蹟劃入捷運機廠位址正中央的狀況。

邱文彥是在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資訊、土地、管理‧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中,作了以 上的表示。他表示,剛落幕的第十屆亞太NGO環境會議才作成《台北宣言》,其中重要的元素就是green access,也就是綠色的資訊大道,其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提供所有的環境資訊給民眾,讓民眾在所有決策過程都能夠參與,讓社會最後能通向「環境正義」。而 環境資訊協會過去十年來持訊運作的「環境資訊中心」,就扮演了非常好的資訊傳遞平台。

「資訊、土地、管理‧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是台灣首度以環境NGO為個案探討,從環境資訊協會工作的三大面向:環境信託、資訊傳播與經營管理著手,結合學術界,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吸引200多位來自學界、業界與各環保團體和熱心環境保護的民間人士參與。

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致開幕詞時表示,NGO對台灣的民主與進步,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也促進了台灣多元化的觀點。在台灣眾多NGO中,社福與宗教團體一直是最受關注、認識,也是捐款最多的,相對的環保團體常是受忽視的區塊,包含人力、資源與資金的不足,而且由於常面對爭議性的議題,街頭抗議或反對開發,而被視為異議份子,因此募款更顯困難。

陳建志指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成立,當初是為了透過環境資訊的提供,促進各地的保育行動,這樣簡單的想法一做就是十年,也由於這塊領域並不是件討好的工作,所以目前少有其他資源或單位投入。

陳建志表示,從一個環境NGO推動的業務中,就能夠知道他們的努力、角色與重要性,這也是藉由環境資訊協會成立十周年的機會,以環境NGO個案研討 的方式,帶領大家深入討論NGO的行動、經營管理與重要性等,期待這樣的討論可以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對台灣環保團體與運動有所助益,幫助NGO與台灣 環境往更美好的下一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