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路線故事書——各展身手的分享課程 | 環境資訊中心
南湖小學

登山路線故事書——各展身手的分享課程

2006年05月04日
文字:洪慧樯(台灣生態登山學校);攝影:小花(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其實我一點都不想上課…」我心裡面是這樣對自己說的。上了山,就是看看風景、放個輕鬆,何況去南湖一點都不輕鬆,我體力不好,又得對付低氣溫的考驗,另外還得分享課程給其他伙伴,拜託~我們不是「南湖小學」嗎?小學生不就是該快快樂樂帶著媽媽準備的美味便當上學嗎?雖然心中是這麼在抱怨,但是在眾多同儕壓力之下,不得不出點微薄之力,就只怕在山上的「課程」沒人配合的話就尷尬了…

在這樣沒有圍牆的學校裡,誰都可以是老師。

第一天的晚上,大家在林道6.7K登山口紮營,晚飯過後是小檣我的課程時間,我希望在山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更毫無阻礙,畢竟一般的登山方式都是嚮導或領隊帶頭並且說什麼就算什麼,其他隊員大多只有服從的份(當然,這領隊也是要有絕對的信服力才能如此),但難免會有大夥彼此意見不合的時候,這時候的溝通及協調就很重要,所以我才想讓大家在一開始就能熟悉互相,讓往後遇到問題時可以的討論更為順暢。

「人際溝通首部曲」先讓最不熟悉的兩個人分成一組帶開,用十分鐘的時間瞭解彼此,互問對方問題,在有限時間內儘量得到對方的基本資料,但想不到十分鐘過後大夥欲罷不能,聊到忘了規定時間,這似乎也已經達到我想要的效果了,當大家踏出了不再陌生的第一步,接下來就看往後行進間如何繼續發展囉!

白天的時候,稜線、鞍部,還有河谷就在眼前,但是繼上回到政大後山(猴山岳)現場演練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情了,叫我再重新複習手上的地圖與判位是件殘忍的事,就在這個時候陽聖與國駿立刻展現熟練的解說功夫,現場上了一堂號稱此趟南湖小學最專業的課程——地圖判位。

晚上的時候或在紮營處、或在山屋裡,便是各展身手的分享課程,無論是阿展的「極地冒險文學」、憲政的「台灣日治時期的林業發展」、陽聖及國駿的「地圖判位」、懷特森的「住的文化」或是小檣的「人際溝通三部曲」,每次的分享,就代表著每次的討論與省思,而且沒有確切結束的時候(即使隔天又是四點多得起床,但一直到了十點多大家仍舊是暢所欲言)。

「好像沒這麼糟糕…」這是我在山上分享課程之後的第一個感覺,相信其他有準備課程的人也會跟我有同樣的想法。在這樣沒有圍牆的學校裡,誰都可以是老師。獨特的個人課程只是個起頭,接下來一群人嘰嘰喳喳的討論更是重點,我們真的就像小學生一樣的忘情說話,沒有老師會在講台拿著「愛的小手」管理吵雜的秩序,只有山靜靜地傾聽著。

生態筆記-南湖的美麗傳說

 文字:懷特森(台灣生態登山學校);攝影:陳榮輝(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碎石坡在艷陽照射下閃閃發亮,儼然一高山湖泊

南湖的碎石坡在艷陽照射下閃閃發亮,也因此擁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聽聞這讓太平洋上日本船隻誤以為是一高山湖泊。是否因為帝國主義,南湖雖然位於中央山脈的北段,仍被視為日本的南方?但阿展也分享南湖一詞不似日本用語 。

【延伸閱讀】
◎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南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