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上半年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際趨勢 | 環境資訊中心

2005上半年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際趨勢

2005年09月12日
作者:波特曼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署國共同承諾,要在2010年讓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幅降低,這個承諾被稱為「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目前距離此目標僅剩5年,但物種消逝的速度仍如脫韁野馬,無法遏制。

物種消失速度 地球史上最快

科學家估計目前約有100至300萬的物種,其中大部分仍未被發現或是未獲深入研究,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每年5萬種,大多數消失物種集中於熱帶雨林,肇因於人類商業需求導致的棲地破壞。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 於第三屆世界保護區大會(2004年底)發表《全球物種評估報告─2004年瀕危物種紅皮書》,報告指出全球15,589種物種正瀕臨滅絕。

今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提出警告,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正比地球史的平均速率還要快上100倍。

上述的15,589種物種以及100倍這兩個數字,均僅只針對研究紀錄較為完整的種類所作的統計,譬如鳥類與哺乳類等。若是推估至所有可確知滅絕的物種,目前物種滅絕的速率將是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任一地質年代平均的1000倍。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今年5月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前夕出版的《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生物多樣性綜合報告》(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Biodiversity Synthesis )中更預估,未來物種滅絕速度將是現在10倍。

氣候變遷持續 大滅絕將提前

UNEP《生物多樣性綜合報告》指出,過去50年至100年間物種滅絕原因可歸納為幾點:分別是棲地破壞、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過度開發與環境污染。

由於京都議定書在今年2月生效,「氣候變遷」一躍成為學界注目的焦點。氣候變遷將使生物的棲地生態條件逐漸改變,短期間可能看不見影響,但長期而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危害卻不可小覷。

英國普林茅斯海洋實驗室(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首席科學家(Carol Turley)今年2月表示,由於氣候變遷導致海水酸化,將迫使全球多數珊瑚面臨生存危機,2065年全球珊瑚礁將僅存今日的40%,屆時仰賴珊瑚礁的魚類與近海海洋資源都將不保。更有科學家預言,氣候變遷將使下一個大滅絕時代提前到來。

追趕滅絕速度 建置物種資料庫

為了與物種滅絕的速度競賽,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入物種資料庫的蒐集與建置,以即時瞭解各國生物多樣性現況,作為保育、教育及研究的基礎。目前此類計畫以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為主。藉由網際網路的數位資料分享,並與地理資訊系統的結合,可分析出物種棲地狀態、全球分布、物種遷徙資訊,外來種資訊等,加速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護。

在台灣由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領導的團隊「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TaiBIF)跟隨此計畫,在今年4月進行成果發表。

根據國外專家估計,台灣物種數目應該15至20萬之譜,然而目前TaiBIF資料庫中只有4萬5千種資料,許多冷門類群的物種尚未納入,並有更多微生物與低等無脊椎動物尚未深入研究,這樣情況全球皆然。由此想見,許多物種在被發現之前,就已經滅絕了。

另外隨著基因改造作物日趨普遍與生物科技的發展,生物基因安全也受到重視。為保護基因安全,聯合國環境署成立「生物安全資訊交換中心」(Biosafety Clearing House),各國也紛紛成立基因物種保存資料庫,而基因安全也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重要課題。

生物多樣性 攸關人類福祉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自古以來便提供人類食物、衣著、住所與醫療,也穩定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進而與乾淨的水、空氣與土壤都有密切關係。近代科學研究發達,仍未能充分探索各種生物諸如醫療等用途的科學效益。

然而,從物種滅絕加劇的現狀可以看出,現代人的生活,正在傷害生態系統而不自覺,為後代子孫的福祉埋下禍根。因此,世界各國目前正積極改善自然環境的管理,控制並降低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以確保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在下半年將會有更多著重在人類福祉的會議召開,討論的議題包括生物多樣性與地區發展、貿易等議題。

近期生物多樣性重要事件大事記

  國際 台灣
2004.11.17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發表2004年瀕危物種紅皮書,這份報告中受評估物種有190萬種,佔全球已知物種的3%不到,代表世上絕多數物種的生態資料仍不足。  
2004.12.26 南亞海嘯─海嘯直接衝擊當地珊瑚礁及海洋、海岸生物,對生態圈的長期影響仍待繼續觀察與研究。  
2005.1.2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國際生物多樣性研討會,主題為科學與治理。  
2005.2.8 生物多樣性熱點新增日本、喜馬拉雅區域、伊拉克兩河流域等地。  
2005.2.16 京都議定書生效─氣候變遷正是生物多樣性當前最大殺手。  
2005.2.21   中研院舉辦海峽兩岸珊瑚礁生物學與海洋保護區研討會。
2005.4.7   國科會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 (TaiBNET)小組舉行記者會說明計畫推動現況。
2005.5.16   中研院在台北舉辦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並發表「台灣魚類現況調查總報告」。
2005.5.17 世界衛生大會討論禽流感對全球帶來的威脅,2005上半年東南亞傳出多起禽流感人傳人致死病例。禽流感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威脅反而受低估。  
2005.5.19 千禧年評估計畫小組發表《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生物多樣性綜合報告》,書中明確指出數個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禍首。  
2005.5.22 世界生物多樣性日。  
2005.5.28   中華非營利事業組織學會舉辦「動物放生行為規範」說明會與公民共識會議。
2005.5.31 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二屆締約國大會,會中討論「生物安全資訊交換中心」(Biosafety Clearing House)之運作方式。 環保署有條件通過雲林湖山水庫環境影響評估,此地是八色鳥、圓葉布勒德籐等稀有生物的棲息地。
2005.6.1 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發表年度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超過1/5的鳥類面臨生存困境。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