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FCCC-COP18】系列
在杜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8日達成協議,將延長「京都議定書」效力期限至2020年,以達到減排的約束。
儘管俄羅斯、日本及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後,所有簽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總量的15%,且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排放量持續增長,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2.6%,比1990年的紀錄多出50%。但全球近200個國家依然不願放棄拯救地球的機會,同意將京都議定書效期再延8年,也讓它成為對抗全球暖化唯一具有法定約束力的文件。
但雖然如此,各國代表依然認為,單純開會訂定的決定遠不及科學家所建議的方案,例如採取積極行動防止海平面上升、熱浪、沙塵暴或是洪水的襲擊;此外,是否要對已開發國家收取更多資金,以協助其他各國處理全球暖化問題的爭議,將延後至明(2013)年再進行討論。
經過2個星期的密集磋商,杜哈會議最後達成協議,從法律上確定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承諾,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力至2020年新公約生效前,以遏制氣候變遷,而部分已開發國家也承諾在2020年前繼續大幅度減排。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原定7日落幕,但因為富國與貧國在財政和氣候變遷的補償等問題上陷入僵局,在大會主席的強力推動下,使會議延長整整1天,於8日晚間成功閉幕。
作為應付全球氣候變遷唯一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原定於今年年底失效。在杜哈作成延長效力期限至2020年後,將使已開發國家繼續減排。不過這些國家不包括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大國,美國則拒絕承認。
討論陷入僵局數日後,大會主席阿提雅(Abdullahbin Hamad al-Attiyah)最後不顧其他國家反對快速通過方案,連續敲幾下議事槌宣布:「就這麼決定。」
這次會議同時作成「杜哈氣候途徑」(Doha Climate Gateway)協議,要點為:
京都議定書:
這份全球唯一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條約,今年12月31日到期後,將以「第二減排承諾期」形式延長效期。
新效期2013年1月1日生效,2020年底結束,約束歐洲聯盟27個會員國及澳洲與瑞士在內的10個工業國。
開發中國家資金
杜哈協議敦促已開發國家,「在財務狀況允許時」承諾撥款給開發中國家。
聯合國這場年度會議險些因撥款議題破局。年會對已開發國家施壓,要求他們明年起撥款,且金額要在2020年達到每年至少1000億美元。
富國2010年到2012年提供總額300億美元資助窮國,但歐盟、美國與日本未保證2013至2019年仍持續撥款。
開發中國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旱災與洪水增加、海平面上升,他們從現在到2015年間還需至少600億美元來因應,明年就先需要200億美元。
杜哈會議通過的條文敦促,明年聯合國於華沙召開氣候會議前,已開發國家需提出「調動氣候資金的資訊與策略,2020年前每年撥款按比例增加到1000億美元」。
損失與傷害
已開發國家代表召開閉門會議後,同意明年於華沙開會時,就損失與傷害創設「制度性安排」。
新全球協議
各方重申,希望2015年前草擬新全球方案,2020年起取代京都議定書。新協議將約束全球所有國家。
會議指出,協議草擬條文須在2015年5月前定案。
2020年前減排量
杜哈氣候會議指出,各國減排目標與實際減排量有出入,且出入越來越大,必須想辦法縮小。若要控制全球暖化,氣溫只能比工業化時代之前高出攝氏2度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