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土地公復活人間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土復育

祈土地公復活人間

2006年06月05日
作者:劉炯錫(台東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教授、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

每每和原住民耆老到一個新地方,海邊如此,深山也好,第一個動作通常是祭拜那裡的神靈。若要改變地貌還得事前做好夢才行,例如看到理想的開墾緩坡時,得淨身寡欲,等好夢後才趕快動手;若一直沒好夢,只好換地再說。

這看似沒什麼大道理的土地文化,限制原住民破壞環境的範圍和程度,也保障他們的居住安全。原住民在台灣各地演進形成的文化常難以用道理解釋,卻充滿著永續生存的智慧。一個在17世紀就已登錄在荷蘭資料的部落,幾乎直到20世紀被外來政權砍伐森林,並遷至河床、沖積扇、順向坡谷、緊鄰海邊後,才發生一連串的水土災害。

金包里大路上的土地公廟(照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在東西方文明還沒抵達台灣時,原住民已形成和自然萬物共存的局面。往後的農業文明,溼地、森林則被開發成農業區,但傳統農村還有類似原住民尊重在地神靈的土地公文化。在這幾十年來的工業化後,人們對土地的尊重已蕩然無存。政府、擁官學者及媒體輿論拿「生態平衡」的神話理論,而對環保人士不斷的質疑時,創造「經濟與環保平衡」、「開發與保育並重」之類的笑話。不尊重自然,拿平衡和並重等似是而非的說辭來粉飾,我們的威權政府大力推動十大建設、濱海工業區、環島高速公路網、開農路引農業上山,亂伐原始林而改造人工林、與河海爭地、取走溪流生態用水及開放山坡地大興土木蓋住宅等,應是造成台灣瘡痍、災害頻仍的主因。

台灣人民從部落、村莊社區的「生在這裡、長在這裡,靈魂留在這裡」心理,在都市化後,早已功名利祿薰心,連純樸的農民灑農藥時,對蛙類、蚯蚓都已不產生愧疚感,這是什麼樣的社會!

最近本人的故鄉,嘉南平原的老農村北勢仔有幸成為文建會的社區營造點。三年多來,村民為長期被冷落的土地公重新蓋廟,把被撞倒的石敢當神祇莊嚴地扶正。小朋友也開始調查各種蛙類、螢火蟲的分布和生態環境的痛點,為大地療傷。

明末文獻把台灣寫作「大員」、「臺員」、「大圓」、「大灣」或「臺灣」,應是根據tawuan地名而來。以南島語來拆文解字,不就是人住的地方嗎?tawu是人的通稱,後綴的an有地方之意。期待南島民族留給台灣人的土地公文化得以復活,以營造適合人住的地方。

本文選錄自經建會出版之《悲歌美麗島》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