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8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共同舉辦史上最長天數的環境新聞編採營,20名公民記者「屏」水相逢在東港溪流域。利用5天4夜行程,走訪東港溪上下游聚落,體驗涵蓋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的人文風情,探索在地社區如何善用固有自然與文化資產,營造友善環境、符合在地經濟需求的社區發展模式,並以此作為公民記者報導的題材,即時報導並作成電子報發表。
在地自由作家兼資深記者郭漢辰昨(8日)聽取公民報導成果時,對學員關懷在地的行動表示讚賞,並鼓勵學員精進寫作與版面構成、抓準主軸、深化議題,期許以簡短有力的篇章,促進各界讀者認識在地。
東港溪畔平地森林 公民記者初試身手
郭漢辰在營隊第一天即前往崁頂鄉大潭活動中心,與學員分享多年累積的記者心得,並以在地人身分提出精闢的採訪建議。郭漢辰在課程中不斷強調,在眾聲紛雜的世代作為一個公民記者,要秉持的「公正」二字,從公益出發點為環境發聲。
第一場實習採訪課程,營隊走入東港溪的下游、港東村的綠寶石──「森之地」環境教育中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曾昭雄介紹,森之地面積約5公頃,由地方人士買下進行造林,並捐贈使用權給協會作環境教育使用,不僅在田野間造出一片綠意盎然的平地森林給社區共享,也提供附近的野生動物一處庇護空間。
藍色東港溪安排短暫的生態工作假期,讓學員以公民記者角色,親身體驗該會與社區志工媽媽合作研發的環境教育活動。
在社區媽媽帶領下,學員移除外來種、拔除過度繁茂的姑婆芋、營造野生動物棲地。學員蘇品慈清除小花蔓澤蘭不遺餘力,她說風聞此外來種的惡名已久,這天終於能親手清除,是很難得的體驗。
學員並以步行、或乘車,趁著田間的夏末薰風,走訪港東閩南社區風情,親口品嘗社區媽媽烹煮的地方特色佳餚,像是「飯湯」、炸年糕、苦瓜鳳梨雞湯等。社區的熱情與付出,打動了每位編採營學員的心。同時,在環境資訊中心主編彭瑞祥指導下,學員分組實作,當晚完成第一篇即時報導作品。
以報導之眼 探索比悠瑪部落
編採營第二個落腳處在東港溪上游的泰武鄉平和社區──排灣族比悠瑪部落。在屏教大文創系講師朱雲瑋帶領下,攝影課程在樸實、寧靜的部落裡展開,一路走過廢棄舊屋、石板屋早餐店、糖果屋、上學途中的幼稚園學童等等,都成為課程中一幕幕的解說實例。他期許未來的公民記者,不僅能善用照片說故事,也能以「誠實」的態度作報導。
在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德布藍恩解說下,學員由探索部落遷村的歷史、隨著整體經濟起伏而面臨的就業問題,以及社區營造的努力。
德布藍恩解說明,政府開放外勞之後,普遍從事營建勞動的族人就業機會迅速萎縮,許多人不得不低就日薪800元的就業方案(幾乎是原本薪資水平的1/3)。他為了協助部落走出困境,讓部落婦女分擔家計時無後顧之憂,爭取用閒置的舊派出所成立社區幼保中心,推動母語教學,讓即將熄滅的排灣族語再現傳承火光。
就讀清大社會所的編採營學員盧敬文表示,深深感佩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為了部落發展,斡旋於政府各部門之間,積極爭取法律保障,同時協調族人意見將部落的力量凝聚一起。平和社區發展協會設立幼托中心,教導孩子族語,一如當時決定遷村的部落長輩,一代一代呵護著孩童,傳承著部族的生命與文化。
國寶級大師謝水能 傳承鼻笛技藝
談到排灣族的口鼻笛,德布藍恩轉述長輩的描述,夜裡寧靜的部落裡,由遠而近的口鼻笛樂音,在月光下流轉進盼望情人到來的少女耳裡。說到這裡,德布藍恩忍不住微笑的交握雙手,彷彿落入古老的浪漫故事。下午,編採營的公民記者們,拜訪部落裡的口鼻笛大師水能。親耳聽見口鼻笛的悠揚旋律,目前就讀高應大的陳昱縈感動的表示,好像自己就身處在部落愛情故事裡一樣浪漫。
夜間,大武山神的貓頭鷹使者,降臨在比悠瑪部落,他是林務局巡山員、貓頭鷹達人劉育宗,能巧妙的模仿各種貓頭鷹叫聲,吸引貓頭鷹現「身」或現「聲」,對貓頭鷹的生態調查研究有很大幫助。披著夜色,公民記者們跟隨劉育宗的腳步,來到寧靜的武潭國小平和分校,劉育宗虔誠的向山神禱告,讓貓頭鷹現身在眾人眼前。
聽劉育宗模仿領角鴞的聲音,呼叫貓頭鷹,所有人或坐或躺在靜靜地等待貓頭鷹現身。不久,四面八方都傳來貓頭鷹的叫聲。學員終於獲得山神眷顧,看到領角鴞的身影。政大歷史系的陳郁婷表示,以前沒有用心傾聽,現在才發現原來生活環境是如此豐富且熱鬧有趣。
湧泉聚落─五溝水
位在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是個美麗的客家聚落。屏東海生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為大家導覽五溝水的自然生態,可惜的是美景從綠蔭溪流開始短短半小時的路程到水泥排水溝結束。
邱郁文感慨表示,錯誤的水利工程,讓五溝水的美麗加速消失,不透水鋪面讓五溝水的土地失去緩衝功能,讓大水直接沖進溪渠,換來的是更多的水泥工程。五溝水漸漸失去兩岸綠蔭、翠鳥、河魚和水草,坡面陡峭的三面光整治法,也切斷了水與人的連結。在尚存原形的五溝水上游,五溝水守護工作站邀公民記者們親身躺在河上,順流而下,享受五溝水終年24度C清淨泉水。上岸後,學員們全身濕透端著香噴噴的屏東客家粄條或站或坐,或在小路旁曬乾或風乾身上的衣服,感受五溝水的生活步調,微風習習,讓人不知不覺融入當地緩慢而優雅的生活旋律。
營隊最後一天,每一位公民記者把這幾天的體驗,撚成絲絲細線,和小組成員協力織成一篇篇新聞報導,以電子報的形式,和所有編採營成員分享。各組都呈現精彩優秀的成品,擔任評審的郭漢辰也對這群公民記者們抱以厚望,期許大家能夠繼續努力,為身處的環境發聲。
繳出成果的同時,也沉澱了五天四夜裡所有難忘回憶,離開的時候學員們依依不捨的道別,並相約定來日相逢在大武山下的東港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