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民捍衛傳統領域 令兩岸NGO論壇印象深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原民捍衛傳統領域 令兩岸NGO論壇印象深刻

2013年10月11日
本報2013年10月11日台北訊,洪郁婷報導

2013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10月9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第8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兩岸NGO交換災害防治和災後處理經驗,也分享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的處境與捍衛傳統領域的經驗。

論壇內容涵蓋社區自主避災、防治草原荒漠化、災後環境整理與重建,以及原住民、少數民族的土地困境。現場討論熱烈,台灣與中國環保NGO互相肯定彼此對環保的努力,而原住民堅守傳統領域的勇氣與努力讓中國NGO印象深刻。

生態和平亞洲中國負責人朴祥鎬,在內蒙古防治草原荒漠化,他發現沙塵暴的來源並非主流所認為的沙漠,而是荒漠化的草原,草原能固定塵土,草原荒漠化沙塵暴便於焉而生。當遊牧民族不再遷徙,草原無法休養生息,便逐漸消失。但由於中國NGO難以參與國家政策決定,只能先自力做出成效,期以獲得政府支持。這也是現場許多中國環境NGO普遍需要面對的課題。

高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的溫仲良與葉日嘉分享莫拉克風災過後,災區重建造成的治水難題:由於山區部落遷村選址失當,使得同流域的五溝水聚落的湧泉溪流,被改建成三面光水溝。

海南島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卓少明不禁好奇,這些專家學者難道無法一開始就規劃好嗎?溫仲良說,因為政府不若NGO在地方耕耘多年,這種有急迫性的工程,確實難以迅速提出完善規劃。如果政府能和當地NGO密切合作,便能有效的減少政府的施政錯誤。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補充,60%民眾願意為環境犧牲一點經濟,可惜台灣的施政建設作為基本上是工程導向。

2011年開始,堅拒台東縣政府遷葬要求,卑南族卡地布部落捍衛祖靈協商小組召集人馬捷,現身兩岸論壇。他訴說祖靈與族人間密切的故事和拒絕遷葬的原因。卑南族的團結力量讓人印象深刻,成都益眾社區發展中心經理李永東表示,十分感佩卡地布部落團結守護傳統領域的精神。排灣族東源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溫維倫,以歌曲介紹家鄉和他自己。他表示對於部落土地被水庫、核廢堆置場蠶食鯨吞感到憂心,並強調完整保留原住民土地,延續傳統文化才是原住民的根。

成都自然發展公益聯盟秘書長肖潼婷表示,在環保和經濟的衝突之中,只有在地居民確實表達出自己的想法,NGO才能以適當的方式支持,提供真正的幫助。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