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NGO交流土地正義現形記(上):苗栗 聽聞粗暴徵地頻拭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NGO交流土地正義現形記(上):苗栗 聽聞粗暴徵地頻拭淚

2013年10月17日
本報2013年10月17日苗栗訊,洪郁婷報導

苗栗縣長劉政鴻被抗議民眾繪成吸血鬼日前幾位來自中國的環境NGO代表,走過苗栗灣寶、大埔到台北華光、淡海二期,完成一段台灣的土地正義之旅。一路走來,聽居民如何捍衛家園,政府如何粗暴徵收、迫遷、甚至要求原居民給付拆除費用的荒唐行為。

台灣人得不到居住權保障,中國NGO們也忿忿不平,認為台灣政府太粗暴。尤其聽到洪箱描述,如何面對家園可能不保的壓力,在場無不動容;而在大埔居民林一方家中聽著縣府粗暴徵地的故事,正好目睹警車巡邏進林一方家後院,傍晚田間一閃一閃的紅藍燈,不安在空氣中擴散。

守護灣寶的甜美西瓜

土地正義之旅,從遍布土地悲歌的苗栗縣境開始。灣寶社區順利阻擋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是台灣土地抗爭唯一一場勝利。面對中國NGO,灣寶抗爭的靈魂人物洪箱和灣寶里長、自救會長、發展會理事侃侃而談那段抗爭的心路歷程。

洪箱說,作農夫一輩子,想不到57歲了,還要拿起書本學習,「拿鋤頭的變成拿筆」。灣寶抗爭成功,是很珍貴的經驗,她現在經常在外演講,分享經驗,幫助其他被徵收戶,雖然不一定有用,但至少可以互相取暖,她說台灣人要互相關心。「怕沒有用,怕不能解決事情」洪箱強調,遇到問題一定要表達出來,否則沒有人能幫忙。

洪箱分享抗爭經驗與心路歷程其實「每次北上我都很害怕」,洪箱坦承,被徵收的煎熬,沒有經驗過的人不會理解。每次北上前夕,她都害怕得無法入眠,害怕失敗,害怕失去這片土地,害怕生活完全變調。但是帶頭抗爭的她,承擔著所有人的不安,怎麼能害怕,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到田間,尋求土地無聲的支持。洪箱忍不住掉淚,在場也都鼻酸不已。

來自韓國的朴祥鎬,目前服務於生態和平亞洲,他表示很高興看到灣寶這樣成功的例子,韓國和台灣很相似,環境運動抗爭的很激烈,但是還沒成功過,灣寶成功的經驗給大家努力下去的信心。

灣寶里長謝修鎰說,由於縣府掌握資源,只有順從縣府的代表或里長,才能爭取到地方建設經費,當時拒絕徵收的灣寶里孤立無援。浙江大學在台交換學生楊燁表示,過去也曾對政府感到灰心,由於民營企業強勢,加上地方政府的不作為,當地汙染情況相當嚴重,人民求助無門實令人寒心。

灣寶自救會長陳幸雄忿忿的說,台灣政府的徵收補償費用,根本不夠居民購置新居,一旦被拆遷等於流離失所。中國熱帶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卓少明大感驚訝,中國的土地徵收補償,一定超過原有住屋、土地價值,還有豐厚的補助金,但也有人很快就花光補償金,生活並沒有獲得改善。

四川自然公益發展聯盟秘書長肖潼婷說,這樣的情形在中國大陸太常發生,民眾已經司空見慣,許多人只好到北京尋求中央政府的關注。山東交換學生李陸達透露,許多地方政府還會派駐保全在北京攔截民眾,阻止民眾向上級機關表達訴求。長期關心灣寶的獨立記者郭志榮說,台灣也一樣,只是保全變成了黑道。

洪箱和謝修鎰都認為,全體里民團結一致是灣寶成功的關鍵,在台灣這片土地生活,每個人都應該互相關心。正如郭志榮的灣寶紀錄片裡「一方有難,八方來援」這段動人的文字,成熟的公民意識是促成改變的力量。

大埔張藥房的酸楚悲歌

竹南咖啡館老闆林一方為交流團說明大埔事件

苗栗縣境另一處土地徵收案,就沒有灣寶這樣的好結局,事件發展至今已經犧牲了兩條生命。兩岸交流團來到竹南咖啡經營者,林一方家中,了解大埔四戶之一張藥房的悲傷故事。

林一方告訴交流團成員,在大埔案中犧牲的張森文,是位即將退休的公務員,面對政府強拆自己的家,心裡相當掙扎、痛苦。張家人在苗栗也受到許多壓力,當地人認為縣府的規劃,能夠改善經濟,對地方發展有益,並不支持房屋被強拆的張家人。

林一方說,台灣經濟已經衰敗到地方政府需要變賣土地,填補財政空洞。目前仍空蕩蕩的工業區,夜晚的路燈卻是通亮,殷切的向企業展示,大埔工業區多麼適合設廠。主修法律的山東交換生李陸達懷疑,政府和財團是否早就聯合在一起?即使老百姓找總統府抗議也沒有用,只能找媒體求援。這樣的徵收案也發生在中國,但是當國際記者來報導,拆屋的怪手就馬上撤走,徵收補償也立刻提高。

引介外力是一個好方法,林一方說。他舉例苗栗地方記者受到人情或其他壓力,反而是靠台北記者在發布大埔的消息,聲援張藥房的也大多是外地民眾,當地居民對大埔反而不太關心。「今天不站出來,明天站不出來」,林一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社會議題,並加以思考、付諸行動,並且為自己的行動或不行動負責。

告別林一方,兩岸交流團來到張藥房遺址,僅剩的一面牆上,留著許多對縣府強拆民宅的不滿與憤怒。一名路過的拾荒婦人,看到兩岸團駐足在此,忍不住向兩岸團表示,她對張老闆的不捨與惋惜,並且感慨於大埔人對張家遭遇的無情漠視。台灣的土地徵收問題,確實為中國NGO帶來衝擊,往台北的車程上,討論熱烈的持續著。(未完待續,1/2)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