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治水 民代質疑緩不濟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市治水 民代質疑緩不濟急

2013年11月06日
摘錄自2013年11月4日中央社台中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今年颱風過境,台中許多地區水淹成河,水利局列出5處易淹水處,將逐年編列預算治水;但也有議員認為,治水緩不濟急。

台中市議員黃國書、張耀中、蔡雅玲、謝志忠等人4日在市議會聯合質詢時指出,中市部分地區淹水原因,包括大肚山超限利用、大里溪沿岸透水率不足等先天不良問題,再加上雨水下水道系統進度落後等後天失調問題集結而成。

水利局長劉振宇指出,中市5處易淹水地區包括烏日五光社區、霧峰五福社區、南屯交流道附近、沙鹿火車站附近與龍井龍目井巷等地,民國101及102年已分別投入約新台幣12億及16億元治水經費,淹水狀況已較往年相對減少許多。

黃國書質疑,水利局103年才編列新台幣1830萬研究計畫預算,就算在明年的預算中編列治水經費,也緩不濟急,預計這5處易淹水區得至少持續淹到105年。

另外,市議員高基讚則指出,石岡大壩建成之後攔截上游砂石,導致下游河床遭沖蝕,橋墩裸露、堤防坍塌,建議水利局應於大甲溪河床施做固床工;市議員賴義鍠則表示,水利局編列30億砂石收入,截至目前卻僅收入350萬元,行政效率實在太差,

劉振宇解釋,大甲溪與大安溪皆為中央列河川,因水利署第三河川局不准市府辦理疏浚,砂石收入才不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