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原創漫畫並改變成動畫與電影的「死亡筆記本」故事中,主角意外撿到一本死亡筆記本,擁有把名字寫在筆記本上就能令他人死亡的能力,主角最後失敗;世界大亂的局面暫時告終,但是否有人再撿到死亡筆記本,不得而知。
2013年底,環境資訊中心編輯群撿到一本黑色筆記,裡面寫滿了2013這一年,台灣與世界上與環境事件有關的死亡事件。前兩天編輯室先揭露台灣的十大環境死亡事件,本篇則繼續整理國際環境事件如下:
一、 海燕颱風犧牲者
死者:菲律賓數千民眾與環境
死因:11月8日超強颱風海燕(或稱尤蘭沓)侵襲,是菲律賓史上傷亡最慘重的颱風。
死狀:海燕以巔峰狀態登陸菲律賓,海燕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登陸時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猛烈風力及引起的大規模風暴潮則在菲律賓中部造成毀滅性破壞,根據統計,造成逾6000人死亡、將近1,800人失蹤、70萬以上的民眾無家可歸。
分析:中央氣象局認為海燕颱風是2013年顯著天氣事件之一。颱風災情發生時,聯合國COP 19氣候變遷會議正展開為期兩周的會議,各國代表齊聚波蘭華沙討論氣候變遷減緩的新協議,因此輿論很容易將氣候變遷和氣候災難聯想在一起,菲國氣候談判代表也在會場哽咽發言,絕食抗議談判停滯不前,並強力表達他們對氣候減量協議的立場。但科學家認為,雖然部分證據指出風暴強度正在增加,至少在北大西洋是如此,但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任何單一氣候災難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性。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說法,颱風造成的強風巨浪是導致死傷的主要原因,而雖然現階段無法將單一颱風歸咎於氣候變遷,「但可以確定的是,增高的海平面讓沿海社群完全暴露於颱風和隨之而來的狂風巨浪之中。」雖然氣候變遷和颱風發生頻率之間的關聯仍在持續研究中,但他們造成的影響卻無疑越來越嚴重。
地表氣溫的增加雖只是氣候變遷中的一小部分,但對於水循環已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氣象專家認為,所有的熱帶風暴都是從海洋的溫暖汲取巨大的能量,而當我們知道幾乎全球的海平面溫度在上升,氣候變遷造成的暖化也因此可能直接影響風暴的生成。全球暖化會讓這類極端氣候型態的後果更加嚴重,已是普遍的共識。
二、 新的國際減碳協議
死者: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結束後的國際減碳新協議
死因:各國政治決心不足、談判裹足不前,工業化國家與貧窮國家對減量責任如何分擔無共識。
死狀:在國際減量協議的談判場上,相似的推託之詞已形成既定的模式,學者觀察發現,「議題沒有太大進展、吵架的模式都差不多」,不外乎「給我錢我才做(減量)」、「你不做我也不做(承諾)」等等話術,年年上演。雖然2012年在多哈的談判會議上,就已經立了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2013~2020年),但2013的談判仍膠著在「錢」──氣候調適經費,最後勉強訂出「華沙國際機制」(WIM)做為過渡。
分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不是國際社會的重點,至少目前不是!
目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批准的國家才四個,涵蓋不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更遠遠低於本世紀末不升溫攝氏2度所需的減量水準。原因就在 於各國都在等待2020年的新協議,在第二承諾期則處於觀望的態度,京都第二承諾期也就成了「食之無味、去之可惜」的雞肋。
至於「錢」的問題,綠色氣候基金機制實際上到現在還是一個空殼子,「空有制度但沒有錢入帳」,這和工業國家經濟條件不振而不願做出財政承諾有很大的關係,未來數年還會是談判的核心問題。
比較正面的進展是,這次氣候會議再把「改革化石燃料補貼」和資金問題扣連再一起,可能有助於未來形成共識,把對汙染產業、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用來做氣候援助。
三、 地球氣候
死者:地球的大氣層與氣候型態
死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反昇、政治上的主流仍在追求GDP導向的經濟。
死狀:二氧化碳濃度已突破400ppm,逐漸邁向不可逆的臨界值,而北半球多個國家在2013年氣溫創新高、開羅更首度下雪,顯示全球氣候確實正在變化中。
分析: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9月底發表最新版氣候變遷報告顯示,如今有95%的信心度,斷言人類活動就是造成氣候暖化的元兇;而如果持續排碳下去,最糟的情境是在本世紀末升溫4.8°C,海平面最糟會上升82公分;比前一次(2007年)評估升溫最多4°C、海平面最多升高60公分的結論還要不樂觀。
縱使如此,各國對減少碳排放的承諾仍然遠低於實際需求,全球碳排放也持續增加,而且增加速度還在加快;主要原因之一是經濟學者Tim Jackson所警告的:目前這種成長崇拜式的消費經濟,悖違了人類的本質和真正的需求,是自我毀滅的,必須轉型成能夠永續性繁榮的「綠色經濟」。
四、 中國與東南亞空氣品質
死者:華北、華南空氣品質(1月)、東南亞空氣品質(6月)、長三角空氣品質(12月)
死因:PM2.5、霾害嚴重。
死狀:從年初、年中到年尾,亞洲各地都籠罩在嚴重的霾害當中。年初,霧霾侵襲中國華北、華南地區共17省,北京更達到PM2.5最高級警戒值,受災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整個1月只有5天空氣良好。年末,「長三角最嚴重的一次霧霾」,襲擊了全中國25個省,華東地區基本淪陷,連廣東、海南等地區也未能躲過此劫。
至於東南亞霾害,則源於印尼蘇門答臘地區以火耕方式清理林地,霾害造成新加坡居民空污指標驟升,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新山等地也受到影響。
分析:霧霾中國是近年來不合理的大工業發展模式和能源消費結構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雖然中央在元月霧霾事件後頒佈了號稱「史上最嚴」的清潔空氣行動,但在年尾這一波霾害仍沒有起作用,直到西伯利亞寒流南下,霧霾才緩解,顯示「環保基本靠風」的諷刺。專家分析該地區霧霾的原因除了燃煤電廠外,與石油化工、汽車尾氣等有較大關係。
至於蘇門答臘的霾害,肇因地點集中於印尼被伐林過後的泥炭地、灌木林而非原始林地;這些地方的開墾多採焚林開墾(swidden)或「刀耕火種」(slash-and-burn agriculture),以增加油棕櫚與木材產量。而星島日報更踢爆廖內省長魯斯里(Rusli Zainal)涉貪、洗錢,間接導致林火成災,顯示此問題與背後龐大的政治、利益結構有所牽扯。
五、 中國黃浦江漂流死豬
死者:上海黃浦江水域打撈起的一萬多頭死豬、上海飲用水水質
死因:上游養豬業死亡率高,大量死豬超過處理設備處理能量,導致了養豬戶選擇「傳統模式」處理死豬,讓河流沖走豬屍。
死狀:3月間大量死豬伴隨垃圾漂浮在黃浦江上游水源地,經查確定死豬來自浙江省嘉興地區,因當地養豬業已超過環境含容量,導致生豬死亡率偏高,大量死豬無處可去,河川成了犧牲者。
分析:此次黃浦江死豬事件的集中爆發,牽扯出食品安全、養殖業、飲用水污染等問題,而且是橫跨江浙滬的跨區域事件,也決定了問題不能是單個部門、地域的「自掃門前雪」,更需要建立多部門、地域的生態環保聯動機制。另一方面,正是政府單位的「閉門造車」、「有病不治」才導致死豬後事問題這個巨大腫瘤癌變為跨流域的水污染事件,視若無睹、問責乏力的政府不僅使得公眾利益受損,公部門也難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