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球環境「死亡筆記本」(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3‧全球環境「死亡筆記本」(下)

2014年01月04日
策劃:環境資訊中心;整理:彭瑞祥

接續前篇,本篇繼續整理「死亡筆記本」當中記載的國際環境死亡事件如下:

六、 汞污染、水俁病

死者:汞污染、水俁病

死因:全球通過首個控制汞污染的《水俁公約》

死狀:聯合國在日本熊本市簽署國際條約《水俁公約》,140多個國家同意以法律公約,規定控制與減少汞在一系列產品、生產過程和行業中使用,應改用無汞的替代品。另外,針對工業活動產生的汞排放,如燃煤火力電廠、工業鍋爐、焚化爐與水泥熟料設備,也將設定限制。

分析:水俁病是有機汞中毒導致的公害疾病,1950年代,日本熊本、新瀉陸續爆發水俁病,讓國際間開始重視監測環境中的汞流佈與排放源。在2013年1月間,日內瓦聯合國論壇終於首次通過全球協定,於2020年起將禁止製造、進出口含汞電池及其他含汞產品;並在10月10日的「水俣公約外交會議」簽署通過。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顯示,2010年因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全球汞排放量約為1,960噸,其中汞排放的最大來源是小規模金礦開採,占全球排放的37%;其次由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例如燃煤的火力發電廠,佔25%;全球人體內幾乎都可發現汞的蹤跡。

在公約條文中,含汞產品、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的生產製程、手工和小規模採金業、汞及其化合物的大氣排放點源、汞廢棄物及污染場址等均為管制重點。公約規定2020年將體溫計、血壓計、電池、液晶螢幕背光燈管等製品,以無汞的材料取代,並且不得製造、進口和出口含汞製品。

目前已超過50國簽署公約,可望於2014年1月間正式生效,預計2016年前可召開聯合國第一屆水俣公約締約方大會。

七、 熱帶雨林

死者:亞馬遜熱帶雨林、印尼熱帶雨林

死因:石油鑽探、淘金熱、政策失守與油棕業墾殖導致的雨林消失。

死狀:(1)厄瓜多政府保育基金募款不成,轉而同意在亞馬遜雨林核心地帶──葉蘇尼國家公園進行石油開採工程;另外還計畫開放競標超過300萬公頃未開發的亞馬遜熱帶雨林給中國石油公司;(2)祕魯違規小金礦廠林立,造成的森林消失效應已經遠超過伐木業和農業等活動;(3)這十年來,亞馬遜雨林這個世界最大的雨林原本已持續受到保護,最近一年卻出現逆轉,民間團體指控巴西當局為了伐木業、農業而削減雨林相關法律保護所致;(4)為供應大量的棕櫚油,蘇門答臘、婆羅洲熱帶雨林遭大量砍伐及焚燒,導致紅毛猩猩與蘇門答臘虎棲息地大量減少。

分析:厄瓜多開採石油計畫、祕魯淘金熱、巴西雨林森林砍伐、棕櫚園擴張仍在持續,雨林面積仍在持續減少,業者利益、在地發展與生態保育的衝突不是沒有解決方案,但需要持續的環境監測、有力的第三方監督,確保現有的產業活動是在受規制與負責任的方式下進行;消費者方面,除了要意識到消費行為的環境意義,願意選擇對環境友善、對在地永續的產品之外;也需要透明而清楚的資訊,讓消費者有所選擇和依循。

八、 海陸域水環境

死者:海洋與陸域湖泊的水質與水生物食物鏈

死因:塑膠垃圾、塑膠碎片與人造塑膠微珠氾濫。

死狀:塑膠不死,它只是逐漸轉變......變成稱為「微塑膠」,另外,市面上許多洗面乳、肥皂等產品也含有塑膠微珠;已有多項研究發現水生物體內發現塑膠微粒,令人憂心整個食物鏈都大受影響。

分析:這些塑膠微粒都只有報紙上一個英文句點的大小,可能是塑膠碎片、也可能是人造的塑膠微珠(plastic mircobeads,廣泛使用於磨砂用途的美妝產品)。

塑膠碎片容易吸附及累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質,並容易被當作食物進入食物鏈。
當塑膠中的有害化學物質進入水域生態系統,並被水生物接觸或消化後會造成什麼結果呢?目前已知有超過180種動物曾誤食塑膠碎片,其中包括鳥類、魚類、海龜和海洋哺乳動物。許多物種已經有詳細報告指出,攝入塑膠後對生物體造成的器官物理傷害,目前較不明朗是如果生物吞食微塑膠後沒有死亡,塑膠微粒上的化學物質如何進入體內。

無解的是,人類現有的技術根本無法處理它們:不僅污水處理廠無法處理,任何試圖過濾這些塑膠微珠的方式,都會把水中微生物一起處理掉,這等於把生態系的基礎給毀了。

九、 非法貿易下的野生動植物

死者:南非犀牛、非洲象、猿類、北極熊與馬達加斯加的黑檀木、桃花心木、紅木、玫瑰木等

死因:依舊蓬勃的國際黑市交易

死狀:(1)中國犀牛角市場增長、對南非犀牛構成威脅,每年有數百頭遭獵殺;過去四年來,亞洲查獲的走私犀牛角有80%來自中國;(2)剛果森林的大象只剩;非洲象仍面臨持續且嚴重的盜獵威脅,目前泰國是全球最大的象牙交易市場,因為該國允許合法交易馴養的亞洲象象牙,容易淪為非法象牙的掩護;(3)2013年統計,平均3千多隻野生猿類淪為寵物市場的商品;(4)估計北極熊到2050年會消失2/3,但美俄卻在國際公約會議上聯手否決禁獵提案;(5)黑檀木、桃花心木、紅木、玫瑰木等,均是製作高價家俱、樂器、棋子及地板的高檔木料;近年馬達加斯加的此類木材開採近年有大幅上升的趨勢,多數運往亞洲市場販售;幸國際保育公約已決議加強貿易管制。

分析:「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是一句老生常談,卻是國際上運用貿易管制力量保育物種的重要依據。因應集團化的跨國野生動物犯罪與林業犯罪,打擊野生動植物犯罪的執法網絡,需要盛頓公約、國際刑警、海關等多邊機構密切合作,藉著更嚴密的執法力量、持續更新的執法技術、暢通的訊息交換網路,形成保育的重要力量。

十、 印尼錫礦場環境與礦工、企業社會責任

死者:印尼班卡島、礦工、三星

死因:未受管制的錫礦開採作業,忽視生產者責任的企業。

死狀:全球最暢銷手機大廠三星,受到來自消費者的壓力,被迫揭露錫礦料購真相,承認使用來自印尼班卡島、開採過程具爭議性的錫料。國際機構調查發現,島上的未受管制採錫礦作業有雇用童工及破壞環境的情形,每年估計還造成150名礦工喪命。

分析:2012年就又報告揭露印尼錫礦開採的真相,包括島上景觀、森林與農田、海中魚類與珊瑚礁生態全數賠上,以及估計造成150名礦工喪命的代價。錫礦是供應世界上許多手機廠的重要原料,平均每一隻手機約有2公克左右的錫。

可喜的一面是,三星願意追蹤其供應鏈中錫的來源,並承諾負起責任,協助處理負面影響。其他國際大廠如蘋果,該注意了,他們將是環境團體接續施壓的目標。

(本系列專題所敘述的「死亡筆記本」,純屬借用動漫創意的比喻,並非真有此物,特此說明。)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