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us之死──
哥本哈根動物園於日前將18個月大,名為「Marius」的長頸鹿安樂死,並且在眾多遊客(包含小孩)的注視之下,將長頸鹿解剖,園方宣稱,這是難得的「生命教育」。
一般人大概難以想像,在環境權、動物福利受到重視的丹麥,為何會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事件,我憑著外電報導想像那個畫面,似乎有點超現實。於是,去搜尋了相關的討論。探究背後原因,不是完全不合理的,而有其科學化管理上的依據。
以阿姆斯特丹為基礎的歐洲動物園及水族聯盟(EAZA)有一項長頸鹿的繁殖計畫,希望在動物園中,以人工照護方式促進稀有品種的繁衍。在動物園經營管理的考量下,雄性長頸鹿在18-24月齡(性成熟年齡)時必須被強制移出原本的族群,一來避免近親繁殖,二來避免雄性之間為了繁殖競爭產生的打鬥行為。移出的雄性長頸鹿如果體型夠壯碩,就會移至聯盟其他動物園與母長頸鹿群相處,促進繁殖的可能。
然而,Marius不夠強壯,不夠man,因此他並沒有被挑上成為人中之龍。再加上,在族群延續計畫的努力之下,部分長頸鹿品種已回復至預定的數量,Marius所屬的亞種,在聯盟的動物園中數量已達飽和,他們的空間必須被清出,供動物園收藏其他基因更稀有的亞種。
Marius面臨了無處可去的窘境,依照EAZA的計畫,他只能被交給非聯盟計畫所屬的動物園,否則會影響其他長頸鹿的基因保存。哥本哈根動物園曾經跟瑞典動物園接洽,但瑞典動物園表示,他們無法保證「Marius」會在動物園終老,有可能會被轉賣至馬戲團或是私人遊樂園,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恐怕不會受到太好的對待。
在種種考量之後,園方做出了對Marius安樂死的決定。
不得不的決定?
消息一出,引起動保團體的大加撻伐,瑞典動物權利解放團體表示,「他們相信,Marius的案例並非特例,有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最終遭到這樣的對待。」長期觀察EAZA長頸鹿繁殖計畫的Jörg Jebram表示,他相信從2012年開始,歐洲動物園聯盟至少對2隻以上的長頸鹿進行安樂死。
園方的科學主任Bengt Holst則表示:「站在整個族群的觀點來看,Marius所代表的族群基因已經過度繁衍了,事實上,為了提升收容動物的生活品質,避免空間的過度擁擠,哥本哈根動物園每年安樂死20-30隻的動物,這都是經過科學評估後的結果。」
如果預知有一天空間可能無法乘載,安樂死成為不得不的決定,為何當初為不對長頸鹿進行避孕呢?根據園方解釋,過去的避孕方式需先對長頸鹿進行麻醉,在麻醉過程中,肌肉放鬆的狀態下,極有可能造成長頸鹿頸部受傷,但目前已研發出可長距離直接注射至長頸鹿體內的避孕方式。
安樂死的爭議仍在延燒,甚至有激進的動保人士寄死亡威脅信給園區經理,但平心而論,藉著這件事,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檢視動物園的保育功能,以及對於這些為了種種原因而被囚禁的野生靈魂(牠們從來也沒有選擇權),他們的生存權、動物福利在哪裡?
動物園,以保育為名?
動物園,從早期的商業動物收購,在動物福利與生態保育概念抬頭後,逐漸轉變為走私動物、救傷動物的收容所,而現代的動物園,則肩負更重要的使命-瀕絕物種的域外保育與種源保存。
談到動物的域外保育,最鮮明的例子是加拉巴哥的平塔島亞種象龜「孤獨喬治」,因為島上的植批被外來山羊破壞,研究人員發現時僅剩一隻,便將其帶回研究站。即使達爾文研究站試圖讓其與亞種的雌龜交配,最後仍告失敗,2012年6月,加拉巴哥國家公園宣告,加拉巴哥平塔島亞種象龜從地球永遠消失。
「四不像」(Père David's deer)的運氣稍微好一點,19世紀時曾經一度在中國消失,一直到一個世紀之後,靠著當初八國聯軍戰亂從中國運出的18頭四不像在莊園內圈養復育成功,由英國再次引回中國,才重新建立四不像在中國的族群,目前估計中國約有3000頭(維基百科)。
然而,像「孤獨喬治」、「四不像」這類,以稀有為名的保育案例是少見的。曾有研究針對動物園做過普查,發現動物園中一般皆為常見種,稀有種的比例未達30%;過去一世紀以來,各地動物園曾經嘗試過145次野放計畫,成功的僅有16次。
※本篇未完,請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