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純爺們兒──守護家園的環境鬥士們(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撬動中國

秦皇島純爺們兒──守護家園的環境鬥士們(下)

2014年03月07日
作者:林吉洋(中國環境運動志工)

從自力科普開始,走依法維權的路

興建焚燒發電廠的計畫開始,當地撫寧縣環保局派專家到村裡來跟村民開說明垃圾焚燒廠無害,而且中國的標準比照歐盟讓村民放心,並且對村民曉以大義「捨小家,保大家」。

維權村民等則馬不停蹄的家戶拜訪,自製圖文說明垃圾焚燒過程的原理,以及戴奧辛所產生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說明現有的垃圾分類標準讓垃圾焚燒發電根本無法徹底防止戴奧辛產生的風險。

維權村民繪製的簡易版「垃圾焚燒發電與戴奧辛產生原理」說明圖(圖片來源:林吉洋)

村民們從電視節目上錄製一段有關北京六裡屯反焚燒發電廠的影片,大量複製光碟向村民發送,說明反對焚燒發電廠抗爭早有實例,最後維權村民找上北京以參與反對垃圾焚燒項目訴訟聞名的環保公益律師夏軍。在律師的協助下,維權村民針對焚燒廠項目違法開發佔用「基本農田」與環評程序中「變造公眾意見調查表」等疏失下,向法院提出訴訟。

潘佐富和潘志中展示他們自己錄製的反焚燒廠節目影片,讓村民知道焚燒發電廠的危害與爭議。(圖片來源:林吉洋)

維權村民開展4年的反焚燒廠鬥爭當中,他們的努力逐漸獲得媒體與環保界的關注與支持。現在他們也開始學習與外界建立溝通聯絡的管道,藉由網路工具微博、博客等媒介向外界發聲。

潘志中在兒子潘雷的教導下,正在學習使用微博發佈最新訊息。(圖片來源:林吉洋)

一般對農民維權抗爭的印象是「經不起長期抗爭」,一旦發生突發性群眾事件使政府介入強力鎮壓就容易潰散。在潘官營的案例中,除了傑出的合作表現外,維權村民不以冒進的群眾圍廠方式抗爭,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透過法律與公開陳情行動向政府表達訴求。

從冷漠到奮起的潘官營

潘官營是個典型的中國農村。由血緣姻親、勞動協作網路、人情與交換關係組合而成一幅錯綜複雜的「社區網路」。然而在反對焚燒廠運動過程中,居民們逐漸屏除成見,逐漸形成高度團結的反對意志。

在人口不到2千人的潘官營,有超過1600人聯名反對垃圾焚燒廠。而潘志中的參選村主任,也讓運動開展到基層民主的實踐當中。

雖然2012年11月以及12月的改選都在衝突與爭議落幕,但反對派推出的候選人潘志中無疑具有極高的當選機率,使得原村委會長久以來主導的改選被村委會人馬自行破壞中止[1] 。12月的第二次選舉中,被反對派認為是原村委會推出的代理人,在選舉文宣中也鄭重宣示「堅決反對焚燒廠」的競選主張。

反對派的村民指出,有些幹部不住在村裡,卻把垃圾焚燒廠帶進來村子裡面,讓村民感覺到被出賣。這股激憤的情緒很快在村民之間擴散開來,使得現在的村委會聲望低落,有如成為村民的公敵。

「他們現在是騎虎難下。」一位自認「中立派」的長老一語道盡現在村委會進退兩難的窘境。村民原本也是冷漠看待地方幹部的「作風」問題,因為「賺錢是各憑本事」中立派的長老說。他指的是反對派村民經常提到的集體產業與基本農田流失的問題。

「但是在村子裡搞垃圾焚燒廠就不一樣了!」他篤定的說。有些人自以為能夠擺平一切「太牛了,沒把老百姓放在眼裡」,卻沒想到最終引起村民的眾怒。相對而言,長老認為潘志中等3人在反對焚燒廠這件事情上「立場單純」沒有私心,所以他們的話老百姓聽得進去。

潘志中與潘佐富帶領調研志願者者前往查看因為盜取砂石被破壞的基本農田。(圖片來源:林吉洋)

對長老而言,潘官營從開展反對垃圾焚燒廠的維權運動以來,潘官營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微妙的改變,村民不再冷漠旁觀,越來越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再任由少數人主導。這樣的變化,使我們更感興趣潘官營的故事如何往下發展?

日漸成熟的環保維權意識

潘官營村自從反對垃圾焚燒廠運動以來,村民對於公共事務的態度悄悄發生改變。一到晚上,越來越多的村民自動聚集到潘佐富的家中討論垃圾焚燒廠爭議最新的進度,包括聚集在電腦前,流覽外界與媒體關於秦皇島焚燒廠維權事件的最新討論或報導。

電視臺關於秦皇島垃圾焚燒廠環評造假事件的報導,透過微博的傳播,也成為村民熱議的話題。(圖片來源:林吉洋)

潘佐富總結潘官營的經驗,持續的路線就是堅持「公益維權,依法維權」。透過維權運動以及對環保界接觸學習的經驗,潘佐富的想法也逐漸變得宏觀與成熟。他不僅僅只是想把垃圾焚燒廠趕到別處,對於中國的垃圾危機,他認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推動垃圾分類與垃圾減量,而非一昧興建焚燒廠。

「我們4年的官司,就是為環保歷史上留下一筆,為後世敲響警鐘。」潘佐富說道。

對潘佐富與潘志中而言,出馬競選村主任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將垃圾焚燒廠趕出潘官營,把屬於潘官營村民的基本農田要回來。至於以後的事「誰想幹村主任誰幹」。

「官司打贏了我種地,官司沒打贏,我還是種地。」潘佐富補充。

在潘官營的維權農民身上,除了讓人感受到一股守護鄉土的草根精神之外,還讓人感受到一種日漸成熟的環保公民意識,越來越熟練的為潘官營的環保維權運動建立論述對外發聲,建立屬於自己的話語權。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尋找方向,卻未曾想過放棄。這群潘官營維權農民所表現的勇氣與堅持,讓人敬佩。

潘志中與潘佐富站在已成為垃圾焚燒廠的「爛尾樓」前合影,潘官營村民卻不知何年何月,集體土地何時才能歸還村民?(圖片來源:林吉洋)

註1.2012年11月的改選事件請參見〈眾所期待的村長選舉被利益糾葛的垃圾焚燒廠攪亂 〉;2012年12月改選的衝突參見〈寧鳴而生──2012年12月29日潘官營選舉觀察紀錄

註2.基本農田,是中國政府為提供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産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佔用之耕地。

(全文完,回到上篇

作者簡介:
林吉洋1980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關注環保、社區、鄉土精神與兩岸公民社會交流。2012.10~2013.12接受浩然基金會資助,於中國(北京)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服務。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