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于花蓮溪口歸來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記于花蓮溪口歸來 (上)

2002年03月17日
作者:茹琪

心情愈來愈down了,說不上來真正原因,迷惘了,似乎也消沉太久了。不想理了,無力了,背起相機,騎上機車,去走走吧......有時不一定要找出原因,走一走總是會有用的....... 又想起王家祥寫的那段文字,「不知道為什麼?看海也會看的熱淚盈框,也許我看到了我的自由」「我在那邊看海看很久,突然間眼眶裡便有淚了,冷涼的海風加上不時飄著細雨,使人必須用毛巾將頭包起來,常常有一種忘記自己的感覺...突然間想掉眼淚,因為我發現我已經像他們了」「一雙涼鞋、短褲、一瓶水、一部車,四處遊走,讓心空著,不想什麼,這種方式令我熱淚盈框......」。每當這聲音在心底響起時,我就知道是該走了......



常會想來花蓮溪口,那是一個最終的、最好的心靈平靜的休憩站,因為那裡的"動"和不"平靜",是個重新竊取力量的地方。那裡充滿生命,海和石頭的力量那麼驚人,每當我站在那裡,總被那股力量所震懾、吸引、著迷........在那兒,連石頭和海都會發出聲音,讓你無法不去感受自然界另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那樣的不可思議、令人著迷......蒙上灰塵的心和感官會在此被海水洗滌。



那裡是兩個生態系的交會,兩股力量的交疊,從生態學來看,或是從眼前的景象和聲音來判斷,還是只用心感受。在這裡生命的確獲得更多能量,不可言喻,難以形容,除非你站在那裡。



這裡有人、魚、鳥、植物、石頭、溪水、海水和海潮,不同的是,在這裡我看到不同程度的生命力交會。貫穿三分之一縱谷的花蓮溪在這裡和太平洋交手,溪和海的能量在此激盪和交融,一來一往,孕育出更多的生命,給魚、鳥、石頭、大海,還有人。我仰躺在海邊的礫石上,感受陽光的餘溫,面對著海,享受迎面而激起的力量;豎耳,我傾聽海水間的竊竊私語、海浪和石頭的對話聲、海浪離開時石頭之間的鼓譟聲。抬眼,想捕捉燕鷗蜻蜓點水式矯健身影,俯衝入海,迅速起身,只瞥見牠嘴裡啣著魚,掠過。生命果真如此神奇,燕鷗如何能有穿透海水的視力,和如此矯捷的身手,翻飛於大海之上,不畏風浪,那種姿態,那樣的身影,令我痴迷。



都是這樣永不停留的嗎?



我聽見牠掠過我頭上時的叫聲,想要牠飛慢一點,讓我看清楚,期待牠停歇一秒,讓我多瞄一眼。有時我多希望牠看不見我的身影,而牠也會嗎?看的時候,我幾乎忘了自己了。我叫牠燕鷗,當我企圖分清楚牠的家族,卻忘了燕鷗本是我給牠的名,或許牠從來就不承認。(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