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水圳、溪流、水梯田以及壯闊的地質景觀就是教室,讓學生身歷其境,從中閱讀、學習?
走進人與自然互動的地景中學習
富里鄉豐南村位於花蓮縣最南端的鱉溪流域,農民辛勤耕種形成的田園景觀,以及小天祥獨特的地景,是數百年來與居民互動的結果,蘊藏其中的知識,秘而不宣,直到永豐國小敲開了社區的門,讓這些知識得以活化流傳。
學生人數不到50人的永豐國小,就在豐南村入口,這學期在校方、豐南社區以及東華大學的合作,走出學校,展開一場社區環境教育之旅,在這個大教室,聽社區的阿姨叔叔老師,傳授豐南最道地的在地知識。
吟唱阿美古謠 先人智慧在這裡
星期二(10日)下午接近兩點,越來越多車子往豐南社區的跳舞場靠攏,車一停,永豐國小的小朋友熟門熟路的往跳舞場衝。今天是這學期「社區環境教育課」最後一次課,孩子們好不容易釋放一整個月來的盼望。
此次的課程是學習豐年祭的歌舞,高年級(4~6年級)的孩子來到跳舞場旁的秀娘老師家,即使艷陽高照,氣溫高達32℃,秀娘老師仍然穿戴傳統衣著,在家屋前的小空地,認真教學。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句一句有板有眼的學唱古調,老師則針對其中的一些關鍵字說明意思,像祖母一樣,耐心的教著孩子們。
陳秀娘祖孫三代同堂,家屋前的小水溝,水質清澈,目視可見大小魚群優游,最大的錦鯉就像家人、寵物般;這麼一條小溝渠,還隱藏著一些細節,家人吃剩的廚餘,直接丟到上游處,供作魚群的食物,溝底使用一些淨水的質材,例如吃剩下的貝殼,因此水質得以常保清澈。
來跳舞吧!
另一邊,低年級(1~3年級)的孩子早就坐不住,跟著五晶阿姨跳起舞來了。十幾位學生手拉手將五晶阿姨圍在中央,邊看邊學。剛剛五晶阿姨才教會大家豐年祭時,跟長輩敬酒的曲調,以及相關的禮儀及態度,現在孩子們必須學著豐年祭跳舞的禮儀。
無論是唱歌或跳舞,孩子們一點都不馬虎,只是五晶阿姨常常要提醒孩子們豐年祭的規矩,不要急著搶唱,要等主唱唱完一段,才跟著唱……
因為是學期最後一次上課,每個年級各自準備了節目,以戲劇、演說、跳舞等方式,來表達對社區的感謝以及一學期來的收穫。好幾次孩子們緊緊抱住社區老師,表達內心的情感。
社區優勢 創造環境場域
雖然學校離社區這麼近,走入社區,仍花了不少時間,關鍵的因素在於誰來扮演橋樑。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研究室,7年來和社區建立深厚的信任及夥伴關係,認知到豐南社區具備的優勢,使得研究室積極斡旋,讓社區成為環境教育場域;剛好永豐國小3年前就任的校長王定一,也認為時機成熟,因而促成合作的契機。
這學期4次課程主題,從「親近農田─認識梯田、水圳與友善環境的農法」、「守護山林─訴說豐南寶谷的美麗與哀愁」、「傳承文化─阿美族、客家族群文史簡介」,到學習「原民歌舞─歡唱豐年慶豐收」,課程內容由研究室撰寫,社區推派合適的老師人選,一個月一次,每次兩小時,到社區這個大教室,閱讀自然環境。
社區經過多年來總體營造的歷練,已凝聚社區共識,也培養出人才,有能力講述社區文化歷史及大小事。這學期學校則站在學習者的角色,老師在過程維護秩序,讓孩子能夠專注學習;一個學期下來,校方決定持續這項課程。
回到社區 解讀家鄉密碼
「學校老師大多是外地人,進到社區之後,才發現豐南之美。」永豐國小校長王定一表示,雖然由老師主導課程仍有難度,因此校方與社區達成協議,下學期課程將由老師引導學生發問,請社區的老師解答,小朋友紀錄下來後再整理成主題性的故事。
自從開設了這個課程,校園之間師生多了共同的話題。學校一半的孩子來自豐南社區,社區環教課對另一半的孩子充滿神秘感,到處都有新鮮感,對於當地的孩子,則培養出自信,原來自己每天生活的土地,有這麼多可以讓人驕傲、學習的地方。
服務學校也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王定一即觀察到,孩子們笑容變多了,師生對此課程的反應,都是快樂正向的,學習的樂趣寫在臉上,孩子下課或言談中都會聊這個話題,也拉近學校和社區的情感。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培養閱讀的風氣,而豐南村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山川自然資源,提供最好的教材,「希望透過這樣的閱讀素材,孩子得以開展閱讀視野」王定一說,孩子的閱讀可從文字深化到大自然,體認在地的文化價值。
「把自己知道認為重要的教小孩,等於是服務學校,也是教育自己的小孩」李光中說,每次召開課程規劃會議,家長都很熱衷參與,認同課程的價值。
對家鄉認同 一輩子的內在資產
李光中的研究室正致力於以小孩、青少年為對象,談社區環境教育。他說,雖然社區推生態旅遊、解說導覽,但終究旅途結束了,人就離開,和遊客的關係比較像是朋友;可是幫助生活在此地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家鄉,更有扎根的踏實感。
「社區的進步也代表學校的進步」王定一說,社區積極發展旅遊、景觀維護及永續農業等等,社區與居民的素質持續提高,未來的發展願景,可見一斑。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透過閱讀社區、大自然,培養出自信與尊嚴,未來不管學生離開或留在家鄉,都會對認同家鄉,也對自己有信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