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野度假》動動小手讓生態池活起來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工作,野度假》動動小手讓生態池活起來

2015年01月11日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 主 題:生態池規畫、管理與經營;清理淤泥、池中及岸上植物移除,種植本土水生植物
  • 時 間: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

以前,生態池滿是枯枝、水草、淤泥。

生態區有一個種植水生植物的池子,創校當初規劃為校園雨水回收系統的一部分,同時提供自然課水生植物教學。

早年曾有園藝專長的志工家長維護生態區與生態池,只是時間一久,召募不到對園藝有興趣的志工,漸漸缺乏維護,造成許多新生家長對於生態區的印象轉為負面。有時會聽到家長抱怨「生態池是一灘養蚊子的死水」,擔心小朋友跌進水池中,或者擔心落葉枯枝太多會有蛇類躲在裡頭。每次開家長會總有家長提議將生態池填平,原來立意良好的生態池成為眾矢之的。在沒有穩定的人力經費經營管理生態區的情況下,總務處處理蚊蟲多的問題也只能夠噴殺蟲劑。前幾年某次噴灑殺蟲劑之後曾導致生態區的蝴蝶和生態池中的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負責外掃區的班級也因為蚊子多而放棄。

孩子喜歡親近水

在小咕嚕二年級的某天放學後,我在池邊找到他,他和班上幾個同學忍著蚊子叮咬,趴在當時因淤積而變淺的生態池邊上觀察蝌蚪和小蝦、撈福壽螺。往後經過時,我總會特別留意池邊活動的人影,發現學校裡喜愛在生態池邊觀察逗留的孩子不在少數,而且低中高年級都有。使我感受到一個生態池在校園中存在的某種意義。

如果假日帶孩子們去學校玩,小咕嚕喜愛在樹叢中鑽來鑽去觀察昆蟲、尋找攀木蜥蜴,然而最後總會回到生態池邊。生態池真的帶給他許多樂趣。

生態池出現黑冠麻鷺。

阿德和我很擔心學校對於生態區管理的方式與態度是沒有永續概念的,或許能暫時減少蚊蟲的問題,然而殺蟲劑殺伐的對象不只是蚊子,其他的昆蟲和水生生物可能同遭池魚之殃。一般人在處理類似的事務時,時常只見自己關切的問題,未能將其他生命考慮進去。除了讓生態區一片死寂之外,有毒物質也可能會透過水循環和食物鏈進入人的身體。

如果指責生態池的聲音大到足以迫使生態區被水泥化,水、陸域植物都消失,動物移往他處,小朋友們往後恐怕只能夠從影像資料中認識這些居住在城市綠地中的生物。

校園面積雖然小,卻成為許多水陸域小動物選擇的棲息地,這應該是學校的特色與驕傲。生態區與生態池的價值,需要更多家長和師生透過參與而重新產生理解與認同。

2012年9月,阿德約了喜愛園藝的志善老師仔細走過生態區的每一個區塊,發現像一支湯匙形狀的生態池附近蚊子並不多,也看得出當初植物種植的規劃。整體而言,生態池周圍維持得還不錯,池水的深度也很淺。

問題倒是缺乏管理,倒木、枯枝、落葉與腐植質遍布池中,讓生態池水漸漸淤淺,大雨之後,池水會溢流到淺水區北岸的土壤。而生態池深水區的水生植物經歷自然消長後,需要移除過於繁盛的光冠水菊部分植株,並確認出水口的通暢。

另外,可以在池水較深區域的邊緣種上綠籬植物,讓擔心小朋友跌入水裡的家長減少疑慮。

10月、11月,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的其中一項工作,就由一組大小志工負責生態池清淤:掏挖池底污泥、打撈倒木、漂浮的落葉與異物,整理生態池中與護岸上的植物。為了增加生態池的透光性,也進行生態池周圍樹木的修剪。

有趣的是,不管性別與年齡,幾乎所有的孩子們都深愛生態池這一組,即使小鐵鏟數量不足,許多孩子只戴工作手套甚至徒手工作,或協力抬著裝滿汙泥的水桶和畚箕往返落葉堆肥區。有的孩子做完其他組的工作,也都集中到生態池邊。

孩子們表示,平常的下課時間實在太短了,就只有工作假期的機會可以親近生態池,而且光明正大地掏挖池底淤泥、觀察小生物,不用擔心弄濕衣服。

一位整理生態池的志工媽媽遞給我她撿到的一艘精心製作的小紙船。我相信做紙船的孩子一定曾經想像著生態池的水道可以行船,它承載了孩子心目中對於校園生態池的美好願景。

許多孩子樂在整理生態池的工作中。

1月中旬,我們邀請油點草生態工作室的水生植物專家陳紹忠來看生態區,請他提供建議。才知道生態池的光線仍然不足,因此蜻蜓不來。

經過12月至1月每個週末密集的修樹之後,生態池的明亮度大幅提升。

生物自然來落腳

到了隔年(2013年)【春分】與【清明】之間,生態區開始出現第一種蜻蛉,此後幾乎每個月都記錄到不同的蜻蜓,一直到11月,累計超過10種。

夏季的時候,喜愛生態池的小咕嚕也在生態池淺水區先後發現了水蠆、蛙卵和蝌蚪。

那年7月中旬的蘇力颱風就像一場「大自然的修樹」,讓生態池堆滿了斷枝殘幹,然而經過清理之後,生態池變得更明亮了,到了8月份,池中小島上的金露花百花齊放,訪花的蝴蝶、巡弋的蜻蜓,頻繁造訪生態池,生物與環境間處在一個完美和諧的狀態。

颱風修剪過後,生態池陽光充足,金盞花怒放。

阿德一直在審慎考慮著透光性改善之後的生態池要種植哪些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

在清大校園營造蝴蝶園的方聖平教授和紹忠都曾提到,有些浮水植物與沉水植物蔓延太快,一旦放進生態池,可能需要花上最多人力與時間維護、控制它們的擴散。

阿德決定先從淺水區開始經營,它的水深條件近似水稻田。我們在朋友的自然田幫忙插秧割稻時,也順便收集與水稻伴生的挺水植物,養在庭院的臉盆中,待植株較大再移植至生態池,試著營造出近似水田的環境。

其實生態池淺水區也是最容易受小朋友干擾的區域,我們時常發現被小朋友們踐踏踩扁的水稻、慈菇、大安水蓑衣,以及他們留下的鞋印,某一塊挺水植物就因此而消失了。阿德

還為此嘗試過用石頭圈護、種在其他挺水植物中形成自然庇護等方式。

那年夏季,阿德好幾次在生態區拍攝到美麗的孔雀蛺蝶造訪。查閱資料時發現,曾經一度瀕臨滅絕的大安水蓑衣,就是孔雀蛺蝶、枯葉蝶等蝴蝶幼蟲的食草。

在自然界中,生命與生命之間存在著複雜、彼此依賴的聯繫,未必是我們人類全然了解的。學校的生態池雖然小,卻能夠成為曾經瀕危的大安水蓑衣落腳的家;照顧好生態池的大安水蓑衣,同時也將提供孔雀蛺蝶與枯葉蝶繁衍、飼育子代的機會。

到了12月中旬至1月下旬,大安水蓑衣從葉腋靜靜吐出了紫色的唇形小花,低調地盛放。站在生態池的淺水邊,我清晰地記起2011年9月參與陽明山二子坪溼地工作假期時,老師提醒我們「人在自然中」、「人在環境中」這個簡單又重要的概念。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人始終仰賴著自然而生存,和所有的動植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共享著同樣的水、共有著所有的環境。


《工作,野度假》書封,孟琬瑜提供。

工作,野度假

作者:孟琬瑜
攝影:陳理德
出版社:白象文化
ISBN/ISSN:9789863580614

大手牽小手,在假期中暫離生活軌道,揮汗工作,也放鬆身心──邊做、邊玩、邊學習!

春分:體驗插秧的新奇;大暑:走進自然田歡喜收割;處暑:到七股海岸留沙;入秋:大山背上帶青蛙過馬路……孩子跟隨大人的身影,用行動守護環境,並將獲得的生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裡。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