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輿圖】小豬的跨國之旅 肉品業全球市場崛起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肉食輿圖】小豬的跨國之旅 肉品業全球市場崛起

2014年10月31日
作者:Barbara Unmüßig(Heinrich Böll 基金會會長)、Magda Stoczkiewicz(地球歐洲之友董事);編譯:李致瑩;審校:蔡麗伶
※ 編按: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與德國亨利‧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在2014年開春發表了一份全球工業化畜牧業現況報告──《肉食輿圖》(MEAT ATLAS),以68頁的地圖集呈現畜牧業對全球生態、社會的影響。
為促進資訊普及與提升消費者意識,編輯室與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合作,完成此報告的第一份中文版譯本,將在此陸續刊出,歡迎讀者多加利用。

小豬的跨國旅程 出生前即決定

已開發國家的農夫數量越來越少了,但他們養起越來越多的動物。除了提供給當地市場,還提供至遠方的超市。

同樣的改變,也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肉品業。東南亞國家正在套用已開發國家數十年前的模式。在1960年代的歐洲及美國的牧場飼養中、小群動物,牠們在農場或是送至附近的屠宰場宰殺,肉品及香腸都在同一個地區製造。

2013年全球貿易量百分比

但現在這種模式已經不存在了。歐洲及美國──20世紀最大的肉類生產地區的肉類消費正在逐漸變慢,甚至是停滯不前。在美國,養豬農戶數在1992年到2009年之間掉了將近70%,但農場販賣出去的豬隻,從一年945隻成長至一年8400隻,而且動物的屠宰體重從1970年代的60公斤成長至現在的100公斤。

大致上來說,全球各地以不同的速率增加對肉類的需求。另一方面,成長的經濟體如亞洲及其他地區,將成為約80%的肉品消費區。由於新中產階級的龐大需求,最大的消費區將會出現在中國及印度。

在中國,超過半數的豬隻還是由小農產出,這樣的情形將很快不復見。主導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和資本投資現正深入開發中國家,將之集合成全球價值鏈。當一隻小豬出生時,牠的命運就已經被決定好了,包括這隻小豬身上的肉片將在哪個城市、哪間超市,以及被標在哪個品牌底下出售。

2010-2012全球肉品生產量比較圖。

成本低很好養 僅家禽、豬隻市場有增長

現在的生產情況和昔日相比大為不同。歐美的工業化畜牧業始於土地、糧食和能源價格都相對低廉的時代,但現在,這些資源都是相對稀少且成本增加。

所以,現今所有的肉品生產成長較往年緩慢許多,僅有豬和家禽的市場有增長,這兩種動物很好養,而且可以關在密閉的空間,很適合做為便宜的肉品供給。到了2022年,近乎半數的肉品消耗都將來自於家禽。

牛肉的生產,幾乎沒有成長。美國雖仍是最大宗的牛肉生產國,但是肉品業對此前景相當不看好。

在2013年,一般預期牛肉的生產相較於2012會跌4%至6%,2014後還會持續下跌。在其他包含巴西、加拿大和歐洲傳統產區,牛肉的生產不是停滯就是萎縮。由於印度的水牛肉生產在2011到2013大幅增加,現正銷售到全球市場。全球市場中有25%的水牛肉都來自次大陸。

根據美國農業部指出,印度在2012成為最大的牛肉出口國,領先於巴西。飼養水牛不用花太多錢,每公斤價格較肉牛便宜1美元。此外,印度政府在屠宰業上投資龐大金額,高昂的飼料費使巴西的肉牛養殖戶轉而去種植黃豆,這對印度的牛肉出口商是一個機會。

2013年全球肉品生產量與貿易量。

非洲許多國家的肉品消費也在增加,雖然成長速度不如世界上其他國家。其中成長最顯著的國家都是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例如南非、埃及、奈及利亞、摩洛哥和衣索比亞。一般來說,一個普通的非洲每人每年平均只消耗約20公斤的肉品,遠低於世界平均值。進口的廉價家禽肉類有所增加,已對在地生產構成威脅。

儘管已開發國家仍然掌握生產量,但現在生產量成長仰賴於開發中國家。進口商和消費者害怕肉品可能會帶來的傳染病,如狂牛症、口蹄疫和禽流感,因此當肉品符合進口國家的需求時才會出口,所以僅有10分之1的肉品在國際間銷售。短暫市場中斷顯示出國際貿易在一夜間就會瓦解。

產業整合更符經濟效益 卻苦了小農 

帝國主義下的經濟力量迫使全球肉品業進行整合,代表了更有效率的生產,但也將市場勢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不僅損害了小農的權益,也可能對消費者造成威脅。

在2013年9月,中國最大的肉品加工廠的大股東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完成了一個對史密斯菲德食品公司高達71億美元的購買案,美商史密斯菲德食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豬肉商。

這樣的買賣說明了在國際間出現新的合併,投資的方向正在改變,現在正從南半球往北半球前進,反映出近20年在經濟成長、消費者需求、管理能力和企業自信上的轉變。

全球肉品價格比較圖。

巴西JBS公司是一家牛肉公司,當它在2000年併購了美國、澳洲、歐洲及巴西的肉業及家禽商後建立了基礎。JBS公司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牛肉生產商,它在2013年收購全球最大的雞肉製造商瑪弗里格集團旗下的賽阿拉企業,JBS現在是全球十大的國際食品飲料公司之一,銷售成績在2012時高達387億美元。

JBS同時也擁有皮革、寵物用品、膠原蛋白和生質柴油的產業。儘管JBS不是個家喻戶曉的品牌,但每年的收益卻高於聯合利華、美國嘉吉、達能等其他國際主要食品商,這樣的數字讓我們了解到JBS的規模之大:JBS的每日屠宰量可達到8萬5千頭牛、7萬隻豬還有1千2百萬隻家禽。當肉品從屍體上切割下來、從骨頭上分離之時,牠們就被分配至150個國家。

由於肉業的利潤不高,各公司皆追求規模經濟,也就是他們嘗試以更低廉的價格去做更有效的生產,所以,肉業集中在兩個部門。這些公司經由合併及收購擴大國際版圖。而肉品的生產更加快速,也就是說更多的動物被關在一起,既方便處理,又可減少浪費。

然而,有些市場分析基於近日的財務表現指出肉品業有本質上的危機,多樣物種的策略可能會因為不同的文化及過程,成為一個挑戰而事與願違。換句話說,就算知道如何飼養、屠宰、處理及運送牛隻,並不等於同樣的了解家禽的處理過程。

全球十大跨國肉品業者及其獲利。

易變的飼料價格,也為肉品業增加財務上的風險。高價飼料意味著高生產成本與低利潤。由於商品市場在21世紀放鬆的管制,食物價格變得不那麼依賴供給需求關係,更依賴於創造價格高峰的投機市場。

補充一點,生質能源的價格是依照大豆、玉米還有漲幅不定的肥料價格。身為投資銀行和商品交易龍頭的高盛集團,曾在雙匯集團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時扮演重要角色,且高盛集團擁有5%雙匯集團的股票。在2012年,高盛集團估計從商品交易上賺取12.5億美元。

商品更便宜 消費者卻需自付健康成本

規模大小影響了甚麼呢?對肉業的含意是兩層的關係,企業合併以及加強肉品的生產,所影響的層面是相當廣泛的。在現實中,合併公司不可能跟小企業一起共存,這些多重的結構同時也吞噬全球貧戶的重要收入來源,也徹底減少消費者的選擇。

儘管規模經濟集中對股東、金融家及其他既得利益者提供更多潛在的利益,然而進一步威脅人體健康(包括對抗身素的免疫)、食品安全、動物福利、環境、水質安全、勞工安全以及新的改革。簡單來說,消費者可能可以付出較低的金額,但社會風險也將伴隨提高。

效率良好伴隨著風險。一位在美國的養牛戶說了,他不知道規模經濟會在何處落腳,因為現在有10萬名以上的養牛戶。大企業在美國的生產成本都比小養牛戶還低,但是這樣的系統也會帶來更多的傷害。舉例而言,在密集的環境,不管是在飼養場、運送過程還是屠宰場中,病原體都可以輕易快速地在牛隻之間傳染。

假如一場洪水來臨,這樣的系統便無法維持下去。因此如果消費需求下降,安全邊際低的企業便可能增加倒閉的風險,也難怪保險公司客制化的風險評估,在現代肉品業占有重要的一環。

全球食物價格比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