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彩一生】水族缸裡的白鯨記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鯨彩一生】水族缸裡的白鯨記

2014年11月04日
作者:蔡政修(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生)

你叫誰「莫比迪克」啊?
“Whom call you Moby Dick?”
一隻眾人皆知的致命又長生不死的白色怪獸,唐;但那會是個很長的故事。
A very white, and famous, and most deadly immortal monster, Don; - but that would be too long a story.

《白鯨記 Moby Dick》 梅爾維爾 Melville, 1851

我們在屏東海生館裡看到的小白鯨和著名小說梅爾維爾《白鯨記》(Moby Dick, Herman Melville 1851)裡的白鯨是一樣的嗎?

如果不一樣,那這兩種「白鯨」的差異又是什麼?

白色鯨魚家族 抹香鯨最罕見

我想大家對於梅爾維爾《白鯨記》裡的「白鯨」都不陌生,裡面的「白鯨」指的是白色的抹香鯨(學名Physeter catodon,隸屬於抹香鯨科Physeteridae),而我們在海生館裡看到的小白鯨(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是隸屬於一角鯨科(Monodontidae;而一角鯨科裡另一名特立獨行並且引人注目的成員,一角鯨Monodon monoceros有機會的話,日後再將進一步地介紹)。

梅爾維爾的「白色抹香鯨」並不是很普遍的現象,目前還沒有白色抹香鯨的正式科學記錄。不過,「白色」的鯨豚普遍來說,倒不算很稀奇的一件事情。Dagmar Fertl 等人於2004年時在南美水生哺乳動物期刊(Latin American Journal of Aquatic Mammals)記錄了第一隻白色的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並且列了當時所知的白色鯨豚的紀錄,像是大家熟知的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虎鯨(Orcinus orca)、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台灣有灰鯨化石喔!),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也有白色的個體!

不同於白子個體 白變個體眼睛為黑色

談到白色的鯨豚個體,可能很多人直接想到的就是「白子(albino)」,簡單來說就是這些個體無法合成黑色素,所以膚色是呈現白色的。但是,其實還有另一種現象也會讓我們看到這些白色的個體,生物學上稱作「leucism(白變)」,和白子不同的是,白變的個體還是可以合成黑色素的,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色素減少。簡單地辨別方式就是看眼睛的瞳孔,如果瞳孔還是一般的黑色,那就不是白子,而是白變的個體。

白子個體的白色大翅鯨,圖片來源: Journal of Heredity。

在澳洲的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有一隻白色的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出沒,不訝異的是,因為白色個體的稀少,又是大型的鯨類,所以這隻白色的大翅鯨被取名為Migaloo(米加魯),還有記錄他出沒的網站!

也因此,Andrea Polanowski所帶領的一個澳洲團隊,於2012年在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Heredity)中取樣了Migaloo的樣本,並記錄了Migaloo可能是由於其中的一個酵素(tyrosinase)基因失去功能。有趣的是,於2013年的時候,Christian Lydersen所帶領的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在極區研究(Polar Research)的期刊中記錄了於挪威附近海域發現的白色大翅鯨!和澳洲的Migaloo不同的是,他們這次觀察到的白色大翅鯨是白變的個體,因為他的眼睛還是黑色的。

白變個體的白色大翅鯨,圖片來源:Polar Research。

而大家在海生館所看到的小白鯨其實一出生的時候,膚色並不是白色的!小白鯨剛出生的時候大約1.5到1.6公尺長,而膚色基本上大概是灰色帶點乳白色,出生不久後,顏色會開始加深,變成有點深褐色或藍灰色。隨著小白鯨的成長,他們的膚色就漸漸的變淡,從灰色、淡灰色、然後到白色。

「鯨」齒輪 也會受環境改變而影響

海生館的小白鯨。

Gregory O'Corry-Crowe在2009年的海洋哺乳動物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裡介紹小白鯨的章節中指出,雌性小白鯨個體大約會在14歲的時候膚色會淡化到全白,而雄性個體大約是在18歲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有牙齒的鯨豚類,最常使用來判斷他們的年齡的方式就是將他們的牙齒切開(縱切)!可以觀察到有像樹的年輪一樣,可以讓我們來判斷他們的年齡。

但有時候這「齒輪」的判斷可能會因為環境改變而出問題,造成沈積速度的改變,而影響到他們1年內會累積1圈或是2圈。這問題最近在小白鯨身上就引起一些鯨豚學家的注意,因為這也會影響到我們對於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的壽命的認知會有很大的差異。

小白鯨普遍被認為的壽命大概是在40歲左右,而這判斷主要是從D. E. Sergeant於1959年在挪威捕鯨期刊(Norsk Hvalfangsttidende)認為他們一年會有2圈的「齒輪」。但之後的一些研究開始討論到底小白鯨一年會有1圈還是2圈的齒輪?近期一個於2007年在水生哺乳動物(Aquatic Mammals)期刊中的研究顯示,由Christina Lockyer及其他對於小白鯨年齡鑑定的研究員所寫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的證據是支持小白鯨1年只會產生1圈「齒輪」。

這兩個不同的結論會導致我們對於小白鯨的壽命長度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先前計算他們的年齡時,是用兩圈齒輪為一歲,進而認為小白鯨的壽命大約可以活到40歲左右。但是,如果他們的「齒輪」是一圈一年的話,那代表他們的壽命應該是乘以兩倍來計算的──也就是小白鯨壽命或許可以長達80歲!

就如同大家會被在屏東海生館的小白鯨所吸引一樣,小白鯨是在眾多的鯨豚動物中最早被捕捉然後展示給大眾看的鯨豚物種。在1861年,P. T. Barnum從加拿大帶了2隻小白鯨到紐約展示,這2隻小白鯨分別在抵達後第1天及第2天分別過世。這活生生的鯨豚帶到人們眼前,不訝異地帶來了眾多的人潮,也因此開啓了近代你我所熟知的「水族缸裡的《白鯨記》」。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種大家所熟知的鯨豚動物──虎鯨,在小白鯨被展示了100年後,也進到了「水族缸」的生活。第一隻被捕捉的虎鯨於1961年的美國加州開放給大眾參觀,這隻虎鯨也在一天後過世。

化石紀錄 追朔分布範圍曾至低緯度

對於小白鯨的生活環境,他們基本上只有生活在高緯度的環境下。那在我們台灣這樣的熱帶國家,除了在屏東的海生館參觀外,有機會在台灣看到「野生」的小白鯨嗎?

化石短吻小白鯨Denebola brachycephala,圖中的比例尺為5公分,圖片來源:PaleoBios

從化石記錄來看,小白鯨也有分佈到低緯度的環境,或者精確的說是和小白鯨類似的物種。在1984年的時候,Lawrence G. Barnes在加州柏克萊的古生物學期刊(PaleoBios)命名了一種「短吻小白鯨(Denebola brachycephala)」在英文俗名中,Barnes使用了broad-snouted beluga,所以就暫時翻譯成短吻小白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對天文有興趣的人,可能對Denebola這名稱會感到有點熟悉,因為Barnes在命名這新的小白鯨化石物種的時候,就指出他是以天鵝座(constellation Cygnus)中最亮的星星(Deneb)來命名的。

這短吻小白鯨大約生活在500萬到700萬年前的墨西哥,而發現地點是處在相當低的緯度(尤其和現生的小白鯨相比),大約在北緯28度左右發現的。這很清楚地指出,小白鯨這類群的鯨豚並不是一直生活在高緯度的,因此,即使在像我們台灣這樣的「熱帶國家」,也是有機會可以看到「野生的小白鯨」,不過是化石就是了。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