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兒童衣服的猴子,學著小學生坐著上課,稍有動作就被處罰;生產完的母羊找不到小羊餵奶,必須固定在柵欄裡,任由數隻手擠出奶汁;小豬、小羊得喝消費者買下裝到奶瓶的乳汁。這些到底是娛樂還是虐待?
一些打著最佳戶外教學名號的「生態農場」、「海洋公園」,將「生命教育」限縮於動物囚禁的基礎。參與「動物不是娛樂」紀錄片拍攝的景興國中學生陳羽彤說,這是商人利用大眾對動物的誤解!
由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製作的紀錄片,「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上週六(13日)在台北華山光點首映,映後座談會上,對於影片中呈現的畫面,18年來不斷重覆上演,紀錄片導演朱賢哲表示失望,認為台灣在動物福利上進步緩慢。對於家長和孩子無力察覺動物的痛苦,導演侯孝賢則懷疑教育出了問題。他強調,培養人文素養及維繫家庭關係很重要,最好能從小培養動物平權的觀念。
從角色扮演 了解動物處境
三部曲由「動物失樂園」、「動物不是娛樂」以及「娛樂還是虐待」3部短片組成。「動物不是娛樂」記錄景興國中一周一堂的輔導課,輔導老師賴姿君引導學生透過角色扮演,親自體會動物的處境與感受,以此詮釋生命教育。
景興國中學生陳羽彤說,看到動物表演的影片,一開始覺得逗趣,但瞭解背後為了娛樂人類遭受的痛苦後,感受就改變了。在課堂上,他扮演商人,努力思考商人會怎麼做,結論是,如果不瞭解動物處境,就可能被商人利用。在這堂課,他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事情。
原本最愛儒艮(海牛)的黃郁文,每年都會到海洋公園觀看鯨豚表演,自從知道海豚為了表演,必須直立不但違反天性,也很傷脊椎,對動物表演因而有了不同領悟。他說:「不該出於好玩,戲謔動物」。
快樂 不該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上
許多老師帶著學生觀看動物表演以及動物展示,卻未意識到違背環境教育的初衷,問到賴姿君為何能察覺,他表示,曾有個很會照顧別人的學生問他,(蛋)雞一輩子活在A4紙大小的空間,有什麼不對?「只不過是被吃的雞!」他從學生眼中看到真誠,促使他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決定透過輔導課和學生討論動物權益。
他在課程設計中,請教了動保團體,邀請台灣大學動權社學生演講,也請教生物老師,甚至親自去聽課,除了感受到生物課之精采絕倫,也感受到台灣在競爭激烈的升學主義下,知識密度過高,幾乎不讓孩子問問題,教育已逐漸讓孩子失去感受力。當他建議生物課講解動物福利時,老師的回答卻是「課程好趕」。
即便如此,不少家長、老師在兩權相衡下,決定為了孩子的笑容觀看海豚表演。「快樂的來源有其他的選擇,難道自己的孩子霸凌其他小孩的快樂、小孩喜歡垃圾食物的快樂,也不能剝奪?」擔任心理師多年的熊先生接受採訪時指出,要教導孩子不要把快樂建築在動物的痛苦上,這才是更有意義的快樂。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系教授劉湘瑤指出,人似乎過於落入「科學主義」的思維,以至於忘了科學之外,還有社會、倫理道德的意涵。他認為師範教育中缺乏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及跨領領合作,忽略了感受、同理的重要性,最好能補上這塊缺圖。
對此,賴姿君也說:「孩子們對動物比人類更有感,希望能將對動物的同理擴大到人身上。」
扭曲、妥協下的環境教育
「違反生命教育的任何原則就不是環境教育」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動物展示可能是好的科學教育,但絕非環境教育,兩者不該混為一談。
《環境教育法》立意雖高,但施行細則涉及商業利益,就不斷妥協,甚至扭曲。「環境教育的目的是透過教育,促成人類反省,動物展示如何傳遞正確的資訊呢?」他說,一些認證場域,雖無動物表演,卻仍有動物展示;而品質不夠好的動物展示場所,無論目的為何,都不該存在。
他以「虛偽」這個關鍵字,說明台灣表面上似乎有法保障動物福利,背地裡卻存在假教育之名的動物囚禁場域。他說,消費者手上的一張票,不只是買了一張票,更是鼓勵越來越多動物表演和展示行為和場域。裴家騏表示,虐待、囚禁不可能傳遞正確的資訊。
動物利用 應基於知情
家庭教育、家長的行為示範,是扭轉動物悲慘命運的契機。「動物失樂園」敘述兩位小朋友在尊重動物的家庭氣氛下成長、友善動物的故事。主角之一的林佳妤簡單地說出事實:「動物應該在大自然裡,不應該在籠子裡」,邀請大人、小朋友愛護動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君玫指出,人類在社會生活的想像,往往排除了人以外的動物,事實上整個社會的運作是建立在非人類動物的基礎上。尤其是進入資本主義生產後,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剝削及利用,付出很多以動物生命為代價的成本;資本家得到很多利潤、消費者吃到便宜肉品,卻未意識到動物的犧牲。墨西哥已立法禁止馬戲團中的動物表演,台灣是否能比照辦理?
不過,是否不應允許所有的動物利用呢?或應考慮哪些原則?劉湘瑤表示,重點在於「知情」,利用動物之前,是否有充分的資訊、足夠的理性判斷;而非資訊揭露後,才知道事實並非如當初所想像,引發愧疚、遺憾等傷害。
動平會秘書長萬宸禎表示,家長在消費過程,很多資訊是受蒙蔽的,以為動物在動物園、農場有吃有喝有得住,有什麼不好?忽略了背後囚禁、虐待的事實。
《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即日起展開全台巡迴放映以及講座,讀者可連結活動網頁進一步了解。
當著孩子面前重摔沙氏變色蜥蜴、老鼠,看到外來種,直接在學生面前踩死。面對外來入侵種,態度大轉變?
劉湘瑤說,外來種議題剛好是夾在「生命中心」以及「生態中心」交界而受到忽視,他認為除了外來種的科學知識需說清楚,並應就外來種背後的問題意識以及移除方式討論。
例如教育者將入侵的非洲大蝸牛曝曬,往往令學生感受矛盾與衝突,但是對於外來種何以離開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來到異地,卻不討論,背後隱含人類不恰當的行為,但卻是以犧牲、移除外來種來解決問題。外來種入侵的問題討論,可喚起人類反省,正是環境教育的真諦。
「外來種也是生命,也須尊重其存在的價值。」劉湘瑤說,即使須移除,也仍有很多方式選擇,最理想的方式是送回牠該存在的環境,但大多做不到;若是真需殺害外來種,並不適合在學生面前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