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地球日,一個適合思考人類、食物與自然環境三者互動的日子。
食物的生產源出於自然,人類對食物的需求映射出我們對於大地之母(Gaia)的依賴。為了生存和慾望的滿足,人類必須攝取食物,同時確認食材本身的安全和具體之營養價值。但在取食之餘,人類不該對於獲得及消費食物的種種作為採取一種放任態度。
恣意使用水資源是人類在取食過程中最普遍的疏失,不管是蔬果、肉類、甜品、飲料,通通必須耗費大量的水資源。生產1公斤的小麥約需1,500公升的水,而生產1公斤的牛肉則需要至少10倍以上的水。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在上個星期二(4月12日)發出警告,指出水資源的稀缺將嚴重衝擊全球各地區的糧食供應。以台灣為例,正面臨68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倘若中央因缺水問題頻繁要求各地農民停灌或休耕,其衝擊不只是犧牲農民的權益,偏重維護工商用水之需求,還會導致本土小農無法獲得休耕補償,進而讓糧食自給率本已偏低的台灣更加喪失糧食安全的自主性。
再以近日「英國藍」引發的殘留殺蟲劑風波為例,其進口的中國茶葉是極易含有農藥殘留之商品,早在2012年,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便在一份調查報告(Pesticides: Hidden Ingredients in Chinese Tea)中指出,在所有取樣調查的18種茶葉中,隨意一種樣本都至少含有3種農藥殘留。而18種中有6種茶葉樣本含有10種以上的農藥殘留,其中一款鐵觀音更是含有高達17種之多的農藥殘留。
台灣茶飲市場龐大,但103年度的邊境食品查驗結果卻載明,進口茶類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相當嚴重,「英國藍」事件爆發後,冀盼食藥署等有關單位能強化邊境查驗的力度,為國人食安把關。持平而論,使用農業本無可厚非,對於提高產量和質量有所裨益,同時可節省人力,間接降低成本以優惠消費者。然而,不當使用農藥,導致藥劑殘留超標,不但衍生食安問題,更污染土壤及水源。此外,農藥施作的劑量與稀釋倍數的換算都涉及水資源之適當使用,過度與不及的用水均是浪費和危及人體健康與生態安全之行為。
地球上的確還有許多人因為受限於經濟能力而無法消費價格較高但相對安全與友善環境的食物,但在台灣的多數民眾絕對有此能力。環顧一下駱驛不絕的3C商品市場,還有各種購物網上不斷累積的會員數和攀升的交易量,就可以知道多數消費者只是沒有意願把錢投資在自己的健康和更好的生態品質上,而非沒有能力或知識,在取食的消費過程中試著與餵養我們的地球維持和諧互惠的關係。地球雖然只有一個,但每一天都可以是地球日。千萬別等到潔淨的自然環境凋零,安全的飲食遙不可及,才明瞭豐沛的物質享受實無助於我們和下一代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