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環境資訊不用翻牆 中國環團讓污染無所遁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找環境資訊不用翻牆 中國環團讓污染無所遁形

2015年09月10日
本報2015年9月10日台北訊,洪郁婷報導

台灣人應該很難想像,要翻牆才能連上FB的中國,常被批評為資訊封閉,但環境訊息對大眾公開的程度,卻遠超過台灣。

在中國,不必冒著大雨等河水變色,在家滑手機app就能掌握居家環境污染訊息,附近工廠的即時排放量是否合乎標準,一旦發現違規,還可以隨手把污染訊息「分享」、「轉發」給環境主管單位。而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促成環境訊息公開的環保團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關鍵人物:馬軍與IPE

促成中國環境訊息公開的環保團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致力於推動環境資訊公開與群眾參與。IPE蒐集政府提供的環境資料轉成一目瞭然的地圖訊息,並開發手機app,一般大眾只要按讚、分享,就能為環境發聲,大幅降低關心環境的門檻。

9日,台灣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IPE創辦人馬軍來台分享推動環境訊息公開的經驗。馬軍在2006年正式投入環境工作以前,有過在媒體與環境顧問領域的工作經驗,將資訊傳播與環境調查的專業,應用在污染防治與環境訊息公開的工作上。

馬軍(左)與綠盟理事長賴偉傑(右)。攝影:洪郁婷。

PE最為人所知的,就是2011年的「毒蘋果」事件,透過揭露手機大廠蘋果公司供應商各項超量排放、毒害工人的情況。大量環境違規事件,嚴重打擊蘋果品牌形象,蘋果公司承諾並要求供應商改善污染否則拒絕繼續合作,同時破例公布供應商名單,接受社會大眾檢視。

藉由公開透明的環境資訊,產品生產之環境成本變得更容易評估。IPE聯合其他環保組織,順勢發起「綠色選擇」倡議,推動大型品牌企業綠化生產鏈,將供應商的環境表現納入合作考量;同時鼓勵消費者依據品牌企業的環境表現在,購物時做出自己的綠色選擇。

IPE與IT產業互動,打造綠色生產鏈。翻拍自:馬軍簡報。

當「環境危機」轉為「財務危機」時,更能促使企業做出實際改變,於是IPE又提出綠色證券、綠色信貸,讓投資人與銀行在投資或貸款給企業時,將企業環境表現一併考量,目前已有銀行針對企業改善環境設備提出優惠方案。

與談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表示,一味追求經濟造成中國環境惡化的企業當然也包括台商。早年台商追求低廉的勞力和鬆散的環境法規,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壓榨中國環境的責任當然也有台商的份,但是台灣人卻對台商的惡行惡狀完全不知情,還期盼著鮭魚返鄉。

中國的癌症村居民,拿著受污染的水質樣本,請託環保團體幫忙檢測。翻拍自:馬軍簡報。

甚至在昆山當地造成癌症村的鼎鑫電子(欣興電子分廠),還在台灣得過好幾個企業社會責任獎項,顯見台灣方面資訊之落差。而由於兩岸環境法規差異,在中國需要配合政府公開排放資料的台商,在台灣排放污染反而不用受到公眾監督,實在不合理。

公開、公開、再公開

問答時間裡有聽眾詢問馬軍,走在環境資訊公開的路上難道不曾受到威脅利誘,或是官官相護層層人脈的各種壓力嗎?資訊公開之路好走到只需要順水推舟?

馬軍。攝影:洪郁婷。

「當然有,」馬軍表示,要抵抗威逼,只能提出更具公信力的資料,如政府公部門資料;對抗利誘則需要靠個人的覺察和意志力。他舉出一個妥協於人情關說的失敗案例,為了整治改善河川污染招募工程團隊,應地方人士要求雇用特定包商,最後因為承包商技術不足失敗,污染未除還白白損失了大筆資金。

馬軍認為社會資源不應該為貪腐服務,不只環境訊息,招標資料,工程資料也都應該公開在陽光下。馬軍現場點名有中國蘋果之稱的小米手機,尚未做到公開環境訊息,需要更多人的關心。現場有相關產業的聽眾補充,小米產品的價格低到很難符合正常工序的成本。只要持續公開、開放給大眾驗證,就能提高數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也能帶動企業間的良性競爭,避免資訊不公開暗藏的腐敗。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