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從世界遺產屋久島看台灣山林遊憩管理 | 環境資訊中心

他山之石:從世界遺產屋久島看台灣山林遊憩管理

2015年10月27日
作者:徐嘉君(林業試驗所)

世界自然遺產告示牌,攝影:徐嘉君。

最近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將位於屏東的舊好茶部落石板屋列為2016年守護文物名單之一,雖然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公告的世界遺產還有好一大段距離要努力,也不禁使人對所謂「世界遺產」的含意感到十分好奇。

筆者甫從日本九州的自然遺產屋久島健行回來,在短短幾天的山區健行過程當中,感受到日本人對維護自然遺產滿滿的用心,也深覺有些值得我們在未來學習的部分,以下就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海上阿爾卑斯

 

屋久島是位於鹿兒島南方60公里、北緯30度的島嶼(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是年均溫約19度的亞熱帶氣候區,島上的第一高峰宮之浦岳、海拔1935公尺,也是九州的第一高峰,此外還有六座超過1800公尺的高山,由於在如此小面積的島嶼上分布著如此頻繁的高山,屋久島也因此稱為「海上的阿爾卑斯」。

屋久島的山地霧林,攝影:徐嘉君。

由於高山環伺加上特殊地理位置,屋久島的年雨量超過4000毫釐(台灣年雨量約2500毫釐),在山頂區域甚至有八至十公尺的年降雨紀錄,多雨的屋久島因此得到一個月下35天雨的封號:「屋久島は月のうち、三十五日は雨」。

在這樣潮濕多雨多山的地理環境下,屋久島孕育出大面積的珍貴霧林帶,這裡的優勢樹種主要是在台灣也常見的造林木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然而在原生地屋久島常見千年以上的神木級柳杉,目前島上現存胸徑最大的柳杉就被命文為「繩文杉」,意即繩文時代就出生的大杉樹,而目前島上年紀超過千歲的杉樹,則被冠以屋久杉之名。

白谷雲水峽步道上的七本杉。
攝影:徐嘉君。

千尋瀑布,多雨的屋久島,島上有超過140條放射狀分布的河川,攝影:徐嘉君。

其實遠古時期鬱鬱蒼蒼的屋久島也曾經歷過一段慘烈的伐木時期,17世紀薩摩藩統治以來,便開始了屋久杉的採伐,由於島上的氣候潮濕多雨,屋久杉分泌大量的樹脂抗腐,是建築良材,豊臣秀吉在京都建立方廣寺時便採用了屋久杉作為建材。

由於屋久島雨量豐沛、土壤貧瘠,島民無法進貢稻米,史料紀載當初島上的男子每年必須進貢600株杉木作為朝廷供品,經過百年來的採伐,將近七成的屋久杉原生林都被砍伐一空。

所以現存的屋久杉多位於偏遠山區,或樹型扭曲中空不適宜利用,島上胸徑最大的繩文杉過去被推定有7200年樹齡,但經過放射性同位素檢測後,認定真實樹齡為2000年以上,而島上現存的最古老的屋久杉則是樹齡超過3000年以上的大王杉。

1993年12月UNESCO登錄將島上的山地核心區域107平方公里,以及永田海濱(海龜的產卵地),登錄為自然遺產。

而1997年宮崎駿的卡通魔法公主,其主要的場景設定便是屋久島白谷雲水峽的苔之森(苔むす森),屋久島因此聲名大噪,目前每年的觀光客達到60萬人以上,對島上僅僅1.3萬的人口及生態造成很大的衝擊。

探訪繩文杉的楠川林道,是一條昔日伐木用的軌道,攝影:徐嘉君。

島上胸徑第2大的威爾斯杉,心型的樹洞是著名景點,攝影:徐嘉君。

魔法公主裡的木靈@苔むす森,攝影:徐嘉君。

大量觀光湧入導致遊憩品質惡化

2008年町政府開始募集基金,將山區遊客的排泄物以人力搬運出來,然而這筆年度預算高達530萬日圓,對當地政府造成沉重的負擔。也因此,2011年地方政府提出繩文杉每日360人參訪、60人住宿的限制提案,不過被地方民代以恐於影響觀光而否決,最新的提案是將於2016年開始徵收每人1000日圓的入島費用。遊客短期內急遽的增加,凸顯出許多問題,例如登山步道的劣化、山岳嚮導的資質參差不齊、山區垃圾及人類排泄物汙染等等,致使遊憩品質低落。

如今每年有高達9萬人次的遊客來繩文杉朝聖,大部分拜訪繩文杉的登山客,搭早上4點多的公車,從荒川登山口走楠川林道來回,單日十小時往返繩文杉。

在屋久島山區健行不能隨地解放,必須從山下購買攜帶式廁所專用排泄袋,於山區使用,攝影:徐嘉君。

屋久島設置完善的步道系統。
攝影:徐嘉君。

筆者這次則是從北到南進行三日的屋久島縱走,雖然期間遭到杜鵑颱風所帶來的強降雨攪局,領教了屋久島著名的雨勢,不過行走在屋久島設計精巧的的木製步道上,卻一點也不濕滑,是平成11年建築的木製步道(已經使用16年了!),仔細觀察步道結構,發現每塊木板都有確實刻畫上止滑線,某些接近山頂稜線的部分,由於今年度的強颱風雨沖刷,露出下面用棉布袋夯實的部分,我才發現原來這些步道的每一塊木板都有用人力夯實過!

 

 

 

 

 

步道上常見的太陽能板計數器,用來監控每日的遊客數量,攝影:徐嘉君。

高山濕地花之江河的架高木棧道,可見屋久鹿自在穿梭,攝影:徐嘉君。

自然遺產的管理 值得台灣借鏡

花之江河是日本國境內最南的高山濕地,位於屋久島的核心區域,健行至此,發現這裡的步道則建設得更為完善且用心,遊客只能在步道區域行走,不能離開步道,原因是這類的高山濕地是生態十分敏感的棲地,禁不起人類的過度踩踏,於台灣北部的中海拔山區,如加羅湖群,也是類似的棲地環境。

登山客在架高的木製棧道上行走,避免對高山溪流生態造成衝擊,攝影:徐嘉君。

淀川小屋,屋久島的山屋採取先到先佔的登山客自主管理策略,攝影:徐嘉君。

話說這次在屋久島的三日健行,雖然被大雨淋得很慘,可是在行進的同時真的很佩服日本人對維護世界遺產的用心,由於屋久島的森林是屬於非常敏感的霧林帶生態系,在一個年雨量超過4000毫釐的陡峭高山島上,又面臨極高的遊憩壓力,屋久島對於步道設計維護的用心,以及山區排泄物清運的確實,的確值得台灣的管理單位、在類似的生態系管理上加以參考。

此外來訪的登山客,也必須協力來維護生態系的健康,例如不任意穿出踐踏步道範圍,以及購置排泄袋自行攜帶下山,其實這些設置在稜線避風處的廁所小屋,個人覺得在天候狀況不佳時,也能做緊急避難使用。

過去我以為台灣山區的步道被遊客過度踩踏、以及暴雨沖刷的生態衝擊似乎看來無解,這次從屋久島回來後,覺得真的只是管理層次的問題,像北插天山跟加羅湖等溼地區域,應該都可以仿效屋久島做步道設計跟排泄物管控,要成為國際級的自然遺產,果然不能只是學學皮毛而已啊!反觀最近的排雲山莊牽電爭議,比起來倒像是枝微末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