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平安鐵牌磨爛腳、誤闖定置漁網 兩救傷海龜癒後成功野放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保平安鐵牌磨爛腳、誤闖定置漁網 兩救傷海龜癒後成功野放

2015年11月23日
本報2015年11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一年可游數千公里的海龜,由於海洋環境惡化,族群日漸式微,救傷工作雖任重道遠,但減少人類不當行為才是關鍵。

11月全台陸續野放兩隻救傷療育海龜,其中一隻是在屏東發現的綠蠵龜,因放生團體在其背甲掛鐵牌,長期磨腳導至身體虛弱於海上載沉載浮;另一隻則是在宜蘭東澳獲救的玳瑁,因誤入定置網,奄奄一息,所幸獲通報獲救。而宜蘭的救傷玳瑁,經學者確認是台灣首例救傷成功的母成體玳瑁,回到海洋後有望繁殖下一代。

拿掉磨腳鐵牌,戴上海管處研究人員裝上的發報器,在群眾的祝福中,綠蠵龜重返大海。圖片來源:海生館

拿掉磨腳鐵牌,戴上海管處研究人員裝上的發報器,在群眾的祝福中,綠蠵龜重返大海。圖片來源:海生館

求闔家平安放生  鐵牌磨腳痛不欲生

今年6月,一隻綠蠵龜於海口港內載浮載沉,經海巡人員救上岸並通報屏東縣政府及海生館。這隻綠蠵龜疑因放生團體在其背甲鑽洞掛上的鐵牌,摩擦後腳腫脹潰爛,不願進食,其排泄物中也發現塑膠袋和寄生蟲;經醫療照護,健康狀況現已恢復正常。

照護人員指出,綠蠵龜背甲尾部釘了三塊鐵牌,上以簡體中文寫著「合家平安」及十幾位人名。求取平安的心意卻讓綠蠵龜痛不欲生。海生館獸醫師李宗賢解釋,綠蠵龜游泳時,後腳須不斷擺動,每次擺動都會撞擊摩擦背甲尾部鐵片,第一眼看到綠蠵龜,後腳已被磨掉1/4~1/3。

2015年6月剛救起時,後腳因背甲鑽洞所掛上的鐵牌摩擦造成腫脹潰爛。圖片來源:海生館

2015年6月剛救起時,後腳因背甲鑽洞所掛上的鐵牌摩擦造成腫脹潰爛。圖片來源:海生館

掛在綠蠵龜背甲上的鐵牌。海生館提供

掛在綠蠵龜背甲上的鐵牌。海生館提供

「若繼續磨下去,只能期待有一天腳被削減到不再和鐵牌摩擦;但綠蠵龜會長大,那一天不知道還要多久。」李宗賢說,即便胃部有一些小型塑料顆粒,還比不上鐵牌造成的損傷致命。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林業保育科科長邱世宗表示,綠蠵龜屬於保育類物種,收容、養殖或繁殖都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若能明確舉證將依法究辦。不過本案疑似使用簡體中文的國家所為。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指出,掛鐵牌造成綠蠵龜嚴重受傷,已涉及虐待動物,違反野保法;只是掛鐵牌行為似乎不屬於台灣放生團體的習性,而海龜保育須考全球行動,因此他再度呼籲,避免任何影響海龜生存的不當行為。

21日,這隻綠蠵龜由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海巡署62大隊、福智基金會及海生館共同辦理野放。海管處研究人員也為這隻海龜裝上發報器,希望能了解其迴游路徑。

結合保育專業  宗教放生改護生  

而此類為海龜掛鐵牌致傷的放生行為並非首例,但還有多少類似處境者卻不得而知,讓海龜保育更加為難。所幸,並非所有佛教團體都主張類似放生行為。同為放生,福智佛教基金會作法大不同,他們結合救傷收容專業,提供經費協助,在野放時邀請民眾為復原的海龜祝福,結合環境與生命教育,讓護生的觀念生根。

福智佛教基金會護生專員陳奕成說,佛教放生的概念來自佛祖,佛法提到放生時尤其注重「緣起」,也就是將情境因素列入考慮,調整作法。過去買動物放生有其背景,因市場上動物多來自野外,購買後放回野外得以生存下去;但現代野外棲地破壞嚴重,市場上都是人為飼養的動物,放回野外反而無法生存。

福智三年前開始調整作法,以護生替代放生,結合生態保護、生命教育,關注弱勢野生動物,以及棲地保護;並結合生態保育專業人士一起合作。

受海洋污染、漁法漁網、人為廢棄物衝擊,海龜生存越顯艱難,福智與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海生館合作,提供經費救助收容海龜;也與特生中心救傷收容合作,舉凡各種野生動物都能提供協助。

陳奕成表示,並非每個佛教宗派的觀念都能與時俱進,部分宗派放生行為造成野生動物的傷害,不能代表所有佛教團體的意見,也非放生初衷。

誤闖定置漁網  玳瑁海龜險喪命

另一個救傷成功案例,則為6月誤入宜蘭東澳定置網的玳瑁。宜蘭縣府表示,這隻研究人員命名為阿飛的玳瑁,6月23日由民眾通報誤入東澳粉鳥林定置網,經連繫海洋大學海龜學者程一駿,在台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進行檢查。

照護過程糞便排出未消化飛魚卵、藻類,都不是牠原本該攝食的食物,排出的塑膠袋及魚線等人造廢棄物,則可能是造成體力衰退的原因;更曾一度肺炎症狀加劇,所幸經獸醫悉心照護後逐漸復原,並於13日上午於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沿岸沙灘野放回歸大海。

宜蘭縣政府13日野放的母成體玳瑁。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13日野放的母成體玳瑁。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救傷收容過程,研究人員也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阿飛腹內有成熟濾泡,為一成熟母龜。程一駿表示,這代表救了一隻海龜媽媽,有機會增加海龜繁衍的機會。研究團隊為其加裝衛星定位追蹤器,紀錄活動路徑,以利海洋生態研究參考。

海洋污染傷海龜  人類責無旁貸

綠蠵龜及玳瑁是台灣沿海較常見的海龜,也是極度瀕絕的物種。近年來海龜受到產卵棲地減少、污染、塑料垃圾以及漁網誤捕等威脅,族群式微。

「台灣四周的海洋都是垃圾,連無人居住的海岸都會清出數噸垃圾!」程一駿提醒,保護海龜及海洋,務必做好環保。這幾年他觀察到擱淺海龜普遍有肺炎現象,推測與吃到無法消化的廢棄物,導致身體不舒服、喪失食慾而體力下降有關;若再遇到惡劣的氣候,就可能威脅其生存。

此外,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畜牧科科長吳銘峰也表示,近海是人類活動及漁業密集區,加上沿海污染,海龜易因網具纏繞、混獲、誤食人造廢棄物,甚至遭船隻撞擊而傷病、死亡。

玳瑁和綠蠵龜是台灣沿海常見的海龜。圖為宜蘭縣政府救傷成功後野放的玳瑁小飛。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玳瑁和綠蠵龜是台灣沿海常見的海龜。圖為宜蘭縣政府救傷成功後野放的玳瑁小飛。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而如果在海邊遇到擱淺海龜怎麼辦?海生館獸醫李宗賢建議:

  1. 將海龜帶到陰涼處。
  2. 手機撥打118通報海巡署,告知所在地名,海巡人員將在第一時間前往處理。

千萬不要做的則是:

  1. 帶回家。
  2. 推回海裡。

李宗賢表示,因保育類物種所有權人屬於發現地點之地方政府,持有、養殖都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再者,海龜是需要呼吸的爬蟲類,除了產卵時必須回到陸地外,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海洋。擱淺通常都是身體狀況欠佳,可能吃到魚鉤、保麗龍塑料,無法潛入水中覓食;或已受傷、處於暈眩,推回海裡恐致直接死亡或浮出海面直到死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