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土土土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生命中的土土土

2015年12月07日
採訪、撰稿:呂培苓;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剪輯:陳添寶

世界上有樣東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它。這個東西,不是空氣、不是水,但不管是吃的食物、住的房子、時尚彩妝、還是殺菌用的盤尼西林,都少不了它。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它叫做:土壤。

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土壤。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食物需要土壤來栽種,傳統蓋房子需要黏土燒磚,現代的化妝品裡許多滑石粉,來自岩層中的白雲岩,踩在腳下的大地,其實支撐了人類生活許多面向,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還包括土壤裡許多細小的微生物,20世紀中期的重大發現之一,青黴素(盤尼西林),這個重要的抗生素,就是存在大自然中的一種微生物。而土壤,就是地球上微生物存在的大本營。

土壤和人類生命的關聯,還包括了呼吸。

有一個名詞,叫做「碳匯」,就是碳儲存的地方。事實上,土壤是儲存碳的重要倉庫,碳一旦釋放到空氣中氧化,變成二氧化碳,就會影響生物的呼吸,帶來溫室氣體效應,地球就會像燜燒鍋一樣,慢慢燉煮所有生物。

土壤是儲存碳的重要倉庫。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土壤在人類生命中這麼重要,但是,全世界的土壤卻面臨被污染與消失的厄運。數千萬年,因緣聚合的土壤,正在快速流失當中。一旦流失要再生成回來,非常困難。怎麼說呢?先來看看台灣土壤的生成歷史。

話說,幾百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相撞之後,板塊隆擠生成台灣島,因此,台灣西半邊的岩石和東半邊的岩石,也就是土壤學裡說的母岩,就不一樣。

數百萬年前神奇的一撞,撞出台灣從平原到4000公尺的玉山,各種不同地形。不同地形有不同的溫度,長出不同的植物,長時間風吹日曬之後,形成不同的土壤。這就是小小的台灣,在世界12種土綱中,就擁有11種的原因(註) (除了極地冰凍土外)。即使像非洲撒哈拉沙漠、蒙古大戈壁的乾旱土型態,台灣也有,為什麼呢?台大農化所教授陳尊賢說明「台灣西南部,夏天蒸發很大,所以常常乾旱,加上海邊的影響,變得有很多鹽土。鹽土在國際分類上,屬於乾旱土的一種。」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酸鹼值、有機質,利用型態也不一樣。農業,尤其需要辨明土壤的特質,不然會徒勞無功。

嘉義民雄一間美麗的溫室,瓦斯桶和番仔火這對剛務農的年輕夫妻,吵得不可開交。老公瓦斯桶寧可老婆買名牌包,也不願意讓老婆把錢拿去買鳳梨苗。他們的溫室旁有一片空地,太太急著想種鳳梨賺錢,但是他們租下來的土地,是台灣西部最普遍的弱育沖積土,顏色灰灰黑黑的,這種土能種鳳梨嗎?

當我們旅行到南投名間一帶,注意看看鳳梨田,的確是長在鮮豔的紅土裡。瓦斯桶說的沒錯,鳳梨需要紅土,它需要酸性土壤。「一般來講,因為它(紅土)很酸,鋁含量很高,所以我們都是種耐酸性作物,像茶樹、鳳梨。」陳尊賢教授說。

紅土適合耐酸性作物。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隨著技術的進步,農業大量仰賴化學肥料和農藥,還有基因工程。基改的嚴重性、農藥的危害性,大眾普遍有警覺,但是肥料的負面影響,還需要廣為宣導,提醒大家注意。

農政單位近年一直宣導4R施肥法:Reduce減少、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回收、Regeneration再生。不管是化肥中最常用的尿素、硫化氨或者是有機肥,「一次大量施用,土壤中的生態菌來不及消化,無形中它釋出來的N2O,一氧化二氮,就會比較多。」中興大學土壤系主任黃裕銘表示。

那要怎樣才能合理化施肥呢?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土壤檢測」。

在嘉義新港,種洋桔梗的林振惠,每年開始種植外銷花卉前,都要採樣土壤標本,送到農試所檢驗,「你既然要投資,就要做好一點,可以降低你的失敗率。」外銷洋桔梗的價格很好,做好土壤管理,可以確保花卉品質,基本肥料元素氮磷鉀的含量,以及pH值,都是檢測重點。

土壤檢測有助於合理化施肥。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過對黃裕銘來說,這樣的土壤檢測還是不夠,起碼沒有測量出土壤的物理性質。回到瓦斯桶與番仔火的番茄園,這塊田前半段,番茄植株長得高大茂密,後半段卻長得稀稀疏疏。

物理性質分析也不可少。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黃裕銘實地探勘了解,這塊田地前後土壤不同,前半段質地疏鬆、有孔隙,是土壤學裡面所謂的「有結構」,後半段土壤黏密,植物的根很難生長。所以就算再大量施肥,植株還是長不好。那麼現在怎麼辦?對治的方法很簡單:鬆土就好。

土壤需要人類更溫柔、合理的對待,但事實上,土壤卻是不斷地在流失與被污染。

土壤流失的原因,最明顯的就是農地流失。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表示,台灣的農地,目前以每年少掉3000到4000公頃的速度消失,這個現象會不會危害台灣的農業自給安全性?「之前農委會的統計報告裡有提到,如果台灣為了永續發展,要確保農地數量,有一個報告是70萬公頃,另一個報告是60萬公頃,才可以確保萬一我們需要自己來耕作。」

那麼,我們有60萬公頃的農地嗎?

「我們現在統計年報的數字,大概只剩下80多萬公頃的農地可耕地面積。但是按照五年前主計處的農業普調查資料,算出來只有57萬公頃。然而,農委會農試所照出來的圖,台灣可能的耕地面積,只有45萬公頃。」

農地是怎麼消失的?農地種農舍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還有就是農地被污染。

農地被污染的農民損失慘重。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2年,第一季稻米即將收成時,桃園縣蘆竹鄉與大園鄉的部分農地,就因為被抽驗到稻穀或農地土壤重金屬濃度,超過污染管制標準,農民辛苦種植的稻穀,面臨被強制剷除銷毀的厄運。農民游輝盈表示「這個早在2、30年就污染了,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都沒有講,所以大家繼續種,稻子收成也是繼續賣,我們不能不耕種,不耕種換我們損失很嚴重。」

游輝盈的農田不是唯一被污染的,新竹香山、彰化東西二圳流域等等,都有被污染的農地。經過整治之後的農田,或許重金屬濃度降低了、或許污染物被移除了,但是土壤的物理性格已經被破壞,耕作也沒那麼容易了。

土壤被污染,雖然可以用各種方法,包括物理性的翻土或添加客土來稀釋;或者化學性的用藥劑來漂洗,但是整治過後,微生物生態也被破壞,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建築物的開發也是土壤消失的一個原因。土壤表面被水泥覆蓋後,與空氣隔絕,土壤性格也會改變。最麻煩的是像新竹高鐵附近的「淨化空氣園區」,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片草地,其實這是一片等待重生的土地,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經理陶曉怡表示,這裡原本是一片良田,「十幾二十年前,開始被堆砌建築物廢棄物,很多石頭、磚塊,都在這邊填,田就變得非常貧瘠。我們在這邊種果樹、挖樹穴的時候,挖出非常非常多的石頭跟磚塊。」

利用有機物質改良土質。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10月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群人用廚餘培養出來的有機土,鋪覆在土地上。他們在實踐食物森林的概念,種出需要各種不同日照的蔬菜。一小片一小片,他們計畫把有生命的肥沃土壤,鋪滿整個曾經被破壞的大地。

這個收復失土的工作,對每個來參與的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台灣土壤的守護工作來說,卻是大大的一步。新的土壤帶來新生命,不僅僅是土壤表面看得到的青翠蔬菜,包括土壤裡面肉眼看不到的小小微生物,它們安住在新土裡面,消化分解,盡心盡力替地球完成生態循環的工作。新的土壤裡面住著新的生命,也將孕育出新的生命。

(註)根據美國農業部於1975年建立的新土壤分類系統,世界土壤可以分為十二種:有機質土、氧化土、膨轉土、旱境土、黑沃土、灰燼土、淋澱土、極育土、淋餘土、弱育土、新成土以及冰凍土。台灣除了冰凍土之外都有,其中最多的是弱育土,佔了一半以上。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生命中的土土土】
12/07(一) 22:00首播
12/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