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建設時間長 趕不上巴黎大會減碳願景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核能建設時間長 趕不上巴黎大會減碳願景

2015年12月31日
作者:張春(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隨著巴黎氣候協定落槌,清潔低碳能源和技術,將在全球向1.5度溫度控制目標邁進的過程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核能可能是個例外。

Mycle Schneider認為核電廠興建成本高、速度緩慢,趕不上巴黎大會要求的減碳速度。圖為英國蘇格蘭,兼具生產核子武器與發電的Chapelcross核電廠。圖片來源:John, 維基百科。CC BY-SA 3.0。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主筆,獨立能源諮詢專家Mycle Schneider對中外對話說,由於減排的形勢比較急迫,他認為以核電目前的成本和建設週期,其競爭力並不優於風電和太陽能。時間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減排壓力之下,「各國都需要加快能源轉型速度,便宜又快捷的能源技術將成為首選。」他說。

該報告中文簡版22日在北京發布。根據報告,在建的62座核電機組七成以上延期,其中5座延期達30年之久。從2005年到2015年7月,全球40個核電機組的平均建設時間為9.4年。建設機組最多的中國,其18個機組的平均建設時間也達5.7年。此外,由於全球已發生過三次重大核安全事故(美國三哩島,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在有其他可再生能源可選擇的時候,核安全問題得到更多的質疑和重視,核電建設和運營的要求也更高。「大部分延期或是取消的核電站,都是因為成本太高。」Schneider說。

與此同時,風電和太陽能發展迅速。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籤訂到2014年,平均每年增加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都超過核電。核能佔一次能源的比例已經從1996年高峰期的17.6%,下降到了10.8%。

即便是在此過程中「頂風而上,力挺核電」 的中國,核電前景也並不樂觀。它不僅面臨核能本身的發展困境,也趕上了國內的電力競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反對如此大躍進的發展方式,認為這樣發展隱藏的風險很大:新的核能技術(第三代+)還不穩定,現在尚沒有一座第三代+ 技術的核電機組投入運行;監管和技術人員素質也很難跟得上。用Schneider的話說,這些能力都是需要時間慢慢積累的,不是上了核能課程就可以具備的。中國人口密度如此之大,一旦發生問題,後果難以想像。

風能和太陽能的大力發展,也使得中國面臨著轉型期的電力過剩問題,核能的大力推進因此顯得突兀。在過去6年期間,中國幾乎每年都有新批核電機組,僅今年12月份就新批了四個,2010年甚至有10個(福島事故後都停了)。只在福島核事故的2011年沒有批准。按照發改委的計劃,中國要在2020年達到58GW的裝機容量。目前所有在建和運營的核電加起來也只有51GW。要在短短5年內完成,可能性很小。

也有人認為至少從目前形勢來看,核能不可或缺。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高工蘭自勇就持這樣的觀點。理由有二:「第一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第二風電和太陽能還不夠穩定。」

至於未來變數,就要看技術的發展能否趕上形勢變化了。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能源專家楊富強認為,中國核電佔一次能源比例達10%-12%(當前3.3%)也是合理的。「如果未來核電有新的技術突破,解決現在普遍擔憂的運行安全等問題,核電的壽命也可能更長。」他說。

:Mycle Schneider在1992年創辦能源資訊中心,與綠色和平、世界觀察研究所共同出版第一份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當時的報告指出,核能產業發展已趨緩,市場利基逐漸消失。20年間的核電工業的發展的確如同Mycle Schneider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