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殼貝類是海洋中非常關鍵的「生態工程師」,但科學家最近發現,人為的塑膠微粒污染讓牡蠣耗費太多能量在消化系統上,導致生育能力幾乎降低了一半。
牡蠣具有經濟價值。攝於澳洲雪梨魚市場。圖片來源:LWYang(CC BY 2.0)
塑膠微粒特餐 牡蠣吃不飽無力繁殖
牡蠣會過濾周遭水流並消化任何捕捉到的粒子,不論是藻類、浮游植物或者是漂流在海上的微小塑膠碎片。為了找出塑膠微粒對牡蠣的影響,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French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xploitation of the Sea,IFREMER)海洋生理學家Arnaud Huvet和同事以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或稱太平洋牡蠣,見註1)為實驗對象,這種牡蠣在世界上不論是商業、生態或食用方面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研究團隊安排了兩個水族箱,其中一個供應穩定的微藻(microalgae)──牡蠣的食物──另一個則以微藻與聚苯乙烯微粒混和供應。這些塑膠微粒與牡蠣平時的食物──浮游藻類,在外觀與大小上十分類似,於是這些牡蠣便很快吃光了所有的塑膠微粒。
這些牡蠣必須吃更多的藻類,並更有效率的吸收這些藻類來彌補誤吃過量的塑膠微粒。但這樣仍然不足以化解危機。牡蠣的消化系統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在處理塑膠微粒,導致它們沒有多餘的能量來繁殖。
雄牡蠣的精細胞將會失去活力,而雌牡蠣的卵母細胞(可分裂形成卵細胞)將會萎縮且數量下降。與另一個正常供應微藻的水族箱相比,受到塑膠微粒影響的牡蠣繁殖數量下降了41%,而且在尺寸上也縮小了20%。
無法消化的塑膠微粒 遍布全球每處海灘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現今全世界海洋中漂浮的塑膠粒子數量大於5兆,總重約25萬公噸。「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海灘幾乎都以發現塑膠微粒污染,不論是北極冰山或是海洋中的其他角落。」Huvet說,「這確實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一大隱憂。」
這些污染物隨著大型塑膠製品在海洋中分解而產生,或者藉由化妝品、衛生用品、牙膏等含有塑膠微粒的物品,經由下水道流入海洋中。根據2013年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每年大約有400萬到1200萬公噸的塑膠流入海中,這個數字在2025年可能會再增加十倍。
這項本月新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並不會附著在牡蠣的內臟裡面,這代表大多塑膠微粒並沒有被消化。
研究團隊表示,在正常情況下,牡蠣也會吞下外觀較大且不規則形狀的粒子,這些粒子將會囤積在牡蠣內臟中許久,可能會引起有害的發炎反應。Huvet說現階段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不論是對於野生或養殖的牡蠣,才可以更準確的評估塑膠微粒污染對牡蠣的影響,但他認為大量具有生育力的牡蠣可望克服牡蠣數量銳減的問題。
生態衝擊不只一樣 牡蠣殼會保護海岸
長牡蠣原生於亞洲東岸,但因為養殖業的關係現在已經佈滿全世界。在某些地方因引進長牡蠣而造成整個河口棲地完全被佔據,Huvet說,這些長牡蠣在北歐被視為害蟲。
可是Huvet又說,長牡蠣的數量減少,或者某些本土牡蠣(註2)的繁殖能力下降可能會造成問題。在牡蠣的生長過程中殼常會互相黏著,在海岸線外形成礁脈。這些礁脈可以保護海岸線免於洪水的侵襲,同時也形成了養殖某些重要水產的場所。
「塑膠污染讓一切變得更艱困,這些塑膠微粒已對牡蠣生態形成一大威脅。」儘管並沒有參與此次研究,奧勒岡州立大學海洋生態學與生物地球化學家George Waldbusser表示,「雙殼貝類同樣遭遇到海洋酸化、海洋死區(即低氧海洋地區,dead zones)增加、氣溫上升及氣候變遷等威脅,而這些威脅皆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你思考我們將什麼東西丟到河口的時候,我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些雙殼貝類會為了爭取更好的環境而罷工。它們是非常關鍵的『生態工程師』,對人類、水域而言都十分有益。然而我們只是不斷的使它們的處境越來越艱難。」Waldbusser說。
註2:例如歐洲牡蠣(或稱歐洲平牡蠣)(Europe flat oyster)(Ostrea edulis)、美國西岸的奧林匹亞牡蠣(Olympia oyster)(Ostrea lurida)、或美國東岸的東方牡蠣(eastern oyster)(Crassostrea virg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