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號這天,跟平常一樣炎熱。大太陽底下,二、三十個住在高雄旗山大溝頂的居民,拿著標語到旗山區公所前抗議。他們不滿高雄市水利局,在召開「旗山區第二號排水改善工程」第二次公聽會時,沒有邀請他們...
這些不請自來的人,是住在二號排水溝上的居民。他們沒想到,高雄市政府竟然要推翻62年前高雄縣政府的決策,拆除他們的住家。對此,高雄市水利局總工程司韓榮華解釋,整個旗山區的排水系統裡,五號排水是主要排水,也是公告的市管區域排水,二號、三號、四號排水,是納入下水道系統的排水。大溝頂太平商場下方的二號排水道,其排水斷面有束縮,加上房子老舊影響結構安全,還有住戶的生活雜排水,都直接排到二號排水,容易影響環境。所以以優先順序來講,現在針對二號排水,做整體規劃、檢討,發現有整治必要。
公聽會一開始,高雄市水利局水利行政科科長黃柏棻表示,「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為了辦理旗山二號排水工程,需要使用五筆地私人土地,今天召開第二次公聽會。」可是公聽會現場只來了兩位地主和地主代表,其他30多個人,都是大溝頂居民。
居民們一聽到科長的宣讀,紛紛表示抗議,不斷鼓譟。他們輪番砲轟,「我們有權利來發問,你們為什麼沒有行文開會通知給我們?」、「你給的公文上沒有講私有地啊!既然沒講私有地,為什麼只回答私有地主問題?」,也有居民大罵,「你說你有誠意,那我們今天的意見和發言,會列入會議記錄嗎?」
科長黃柏棻回應,因為這些公聽會的資料將來要報到內政部,是針對私有地地主的內容去做紀錄、回應。他強調,「大溝頂太平商場的都是公有土地,所以沒有所謂的徵收土地問題,這場公聽會是針對私有地主的公聽會。」
久坐一旁等著發言的私有地主,也忍不住針對土地徵收的必要性,提出看法。地主陳耀宗表示,從早年到現在,無論颳颱風、下大雨,二號排水的水流都非常順暢,未有溢出河面,在地居民最清楚。二號排水溝只需要整治下游跟五號排水的匯流處。
其實大溝頂的崛起,見證了台灣日治時期之後的發展歷程...
二號排水在旗山地區,是條人造下水道,它的源頭,是旗楠公路起點上的一座小橋,主要功能是收集家庭污水和雨水。民國43年,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旗山鎮公所經高雄縣政府核准,鼓勵民眾出資,在二號排水正上方,興建33家店面組成的太平商場。由於店舖都蓋在排水溝上,所以也被稱為「大溝頂」。在民國40到60年代的極盛時期,這裡是旗山老街上最熱鬧的地段,也是高雄內山九鄉鎮唯一的精品街。
為了保衛家園,大溝頂居民在去年組織旗山太平商場大溝頂自救會。自救會副會長呂明璋說,我們大溝頂是當年最繁華的精品街。你要結婚,必須要來皮箱店買兩個皮箱,到隔壁做六套女裝,到隔壁做兩套西裝,然後要到布莊剪一些布當嫁妝,然後要去買個電器用品,要去刻個結婚印章。這種種在這條街都可以一次搞定。
自救會會長鄭淵文說,只要問大概50歲以上的人,就會對大溝頂非常有記憶。他會想起小時候跟著媽媽來這裡選一塊布、來這裡做衣服,或者到旗山戲院看電影,來大溝頂散步。大溝頂已經是旗山人的共同記憶。
相較於過去,現在的大溝頂真的冷清多了。於是為了保住老家,鄭淵文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決然放下國際導遊工作,帶著妻女回旗山創業,租下大溝頂的第一間店面。說到這裡,鄭淵文很激動。「因為大溝頂是1950、1960年代,香蕉外銷盛世時所繁榮的一個市場,經過幾十年的演變,這裡已經沒落,又變成市區公所要拆的一個理由,當然我們義無反顧要回來,守住這個地方,尤其是第一家店面。」
其實鄭淵文要守的,不只是老街、鄰里關係,還有曾經在老街上發光發熱的傳統技藝。父親的鐘錶店,鄰居的西裝店、女裝店和皮箱店,每家店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成就旗山老街的今日風光。
呂秋林在大溝頂是有名的手工皮箱老師傅。大溝頂繁華的這30年,也是呂秋林20到50歲的人生精華階段。這些年,呂秋林帶著學徒一起趕工,一年做的皮箱超過400個,陪伴旗山子弟出外打拼。也因為這樣,呂秋林的皮箱技藝,被尊懷文教基金會提報為無形文化資產,正在審查階段。
混濁的黃泥巴水,是五號排水,水色較深較黑的,是二號排水,這裡是旗山五號排水與二號排水的匯流處,也是高雄市水利局認為,要優先整治的兩處排水系統。總工程司韓榮華說明,如果二號排水沒有經過整治,它在匯流到五號排水區域的位置,會有溢淹的情形,只要超過防洪頻率標準,大概都會溢淹,總之,整個排水要整治,不能只整治局部,這對解決溢淹是無效的。
68歲的郭榮昌,在二號排水和五號排水都有住家,他和太太、兒子媳婦兩家人,各住一邊,水利局的整治工程,將一次把他的兩個家都拆掉。旗山的尊懷文教基金會秘書王繼維一再強調,旗山是高雄市的易淹水地區,水患元兇是長年淤積的旗山溪,尤其是莫拉克颱風後,淤積河床比堤防內道路還高,對居民造成威脅。一方面,區內排水無法排到旗山溪,二方面,溪水太多太湍急,如果沖破堤防,溪水勢必淹沒旗山區。
為了活化老街、振興產業,大溝頂自救會從六月初開始,每半個月舉辦一次GO.GO.DIN市集。擔任活動剪綵的嘉賓,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住在老街上的老師傅。
空氣中,是淡淡的咖啡香,老街住戶心裡,充滿濃濃人情味,對大溝頂來說,人潮不一定要是錢潮,重要的是,過去的記憶與現存的文化,可以被看到、被欣賞。入夜,是夏天最舒服的時候,有人乘涼、有人參加活動,大溝頂的每個人都希望,可以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高雄市政府要求居民要在4月30號前搬遷,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搬走。到底在居住權益和治水工程間,在老街再造與現代化景觀間,有沒有可能出現對話、找到解決方式?而台灣社會最後的取捨,又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