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蝠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惜蝠

2016年09月05日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每次仰望,天空總是帶給人力量,抓對時間,就能看見奇蹟。快速飛掠的身影,大部分的人都感到陌生,台灣陸地上的哺乳類,大約有80種,蝙蝠就占了35種,牠們吃蟲、傳授花粉,是人們不可或缺動物夥伴...

蝙蝠是人們不可或缺動物夥伴。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傍晚,瑞芳海濱,熱鬧鼓聲,炒熱氣氛,擠滿想一睹奇觀的人。當太陽完全落下,天空還有些許光亮,東亞摺翅蝠動身飛出洞穴,剛開始零零星星、三三兩兩,天色更暗,數不清的小小黑點,綴滿整片天空。

瑞芳擁有天然洞穴,周圍保存良好森林,數百年來都是東亞摺翅蝠的重要棲地,牠們會像候鳥一樣,每年春天從中部飛回這裡,傳宗接代,秋天再帶著學會飛行的新生兒南返。

瑞芳是東亞摺翅蝠的重要棲地。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據說在濱海公路開通前,蝙蝠飛出洞口的景象,彷彿湧動的濃密烏雲。如今盛況不再,從號稱100萬隻降到20萬隻,最大困境就是車流量,車輛經過時產生的氣旋,會影響蝙蝠飛行,車輛引起振動,也會導致蝙蝠洞內坍塌。

這是全台最大的東亞摺翅蝠育嬰房,如果能在繁殖季節,規定民眾降低車速,減少氣旋與振動對蝙蝠的影響,新生蝙蝠寶寶才能順利練飛,將心比心,關鍵的育幼期,需要多一些保護。

在嘉義海濱,四股社區居民,正想辦法保護一群高頭蝠。

高頭蝠躲在椰子樹上。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蝙蝠不一定都住在洞穴裡,四股社區的高頭蝠,就躲在一棵四層樓高的椰子樹。高頭蝠是分布廣泛的蝙蝠,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台灣都有,牠們在4、5月來到台灣,7、8月育幼,到了9月就陸續離開,還不清楚是到哪裡度冬。

四股社區緊鄰著鰲鼓濕地,是個半農半漁的小聚落,冬天因為候鳥造訪鰲鼓濕地而熱鬧,夏天,由高頭蝠來當主角。四股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蔡淑麗,從5年前開始就經常守在樹下。傍晚時數蝙蝠,在蝙蝠保育學會引導下,已經駕輕就熟。

一棵樹住著一千多隻蝙蝠。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一棵樹,住著1000多隻蝙蝠,奇妙景象,讓來自虎尾科技大學的學生們著迷,他們因為參加水保局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來到四股社區。高頭蝠寶寶滿月時,這群學生和社區一起慶祝,也幫忙數蝙蝠、蓋蝙蝠屋,整個夏天圍繞著高頭蝠。

其實,蝙蝠離人們很近,就連熱鬧的台北市也有。廢棄礦坑成了蝙蝠的家,除了洞穴與樹木,有些蝙蝠會住在建築物縫隙,但是高樓大廈逐漸取代了傳統老房子,縫隙變少,加上公園修樹時,常把蝙蝠可以住的地方修剪掉,看著牠們能住的地方變少,蝙蝠學會想辦法讓牠們有家。

簡單工具就能打造蝙蝠的住家。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纖泥板、木條、釘子、白膠,簡單的工具,就能打造蝙蝠的住家。在台北市,會住在蝙蝠屋有高頭蝠、東亞家蝠,還有棕蝠。

只要願意,不但能幫忙蓋房子,也可以成為落難蝙蝠的中途之家。民眾撿拾送來的蝙蝠,第一站是志工獸醫的動物醫院,先檢查個體狀態,沒有大礙的個體,就移交給蝙蝠保母。這裡每個月會收到5至6隻落難蝙蝠。

蝙蝠保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課程,訓練蝙蝠保母照顧還在哺乳期的新生兒,志工們將要照顧牠們到秋天,但也有身體殘缺,沒機會重回野外的個體,需要終生照顧。

蝙蝠保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課程。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蝙蝠在西方,有著吸血鬼的負面形象,我們的祖先對這能飛行的鄰居,則是保有好印象,證據,就在寺廟裡。

蝙蝠代表著福氣,不論大小寺廟,在繪畫、浮雕、金爐、甚至神明的衣物上,都有蝙蝠圖騰,有些寺廟的屋簷縫隙,還住著活生生的蝙蝠。信仰上,牠們帶來祝福。實際生活中,牠們的存在,彷彿大自然給予人們的禮物。台北市蝙蝠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說,人類賴以維生的生物,第一種是蜜蜂,第二種就是蝙蝠,牠們能控制昆蟲,讓人們減少用藥,栽種植物可以豐收。

因為在暗夜活動,帶著濃濃神秘感,其實牠們一點也不可怕,千百年來,備受祖先珍惜,現在輪到我們來納蝠,接納、善待這群可愛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