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廟一樂團」串連在地護濕地 台江文化運動驚艷中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一村一廟一樂團」串連在地護濕地 台江文化運動驚艷中媒

2016年09月12日
本報2016年9月12日台南訊,鄒敏惠報導

台南沿海地區古稱「台江」,歷史豐富完整,平埔族與漢族文化並存,堪稱台灣歷史的母河。古都之美不僅讓參與「2016兩岸濕地參訪」的團員們驚艷,「古都之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的辦學精神,更是令在場中國媒體印象深刻。

中國媒體來到台江國家公園,聽取簡報。攝影:鄒敏惠。

台江內海的名稱暗示著濕地的古面貌,如今成為台灣第一座濕地型國家公園,可說是其來有自。應陸委會的邀請,八位中國媒體人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6年「兩岸新聞交流——來台專題採訪濕地保育」,十天的走訪行程,不能錯過這塊風土人文兼具的保護區。

台江地區日照充足且臨海,長期開發作為鹽田、魚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非常難得的保存下幅員廣大的濕地生態,今日人們乘船遊經四草湖,還可以看見紅樹林和安平古堡互相輝映的景色,每年冬季到訪的國際級保育類黑面琵鷺,也是依存著這片濕地生活的子民。

在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的積極奔走之下,為了落實「亞洲濕地大會」的宣言,內政部於2009年正式公告台江國家公園計畫,成為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催生而成立,強調「與地方共生」的國家公園。全區陸域面積4905公頃,海域部份則有3萬4405公頃,總面積3萬9310公頃。台江國家公園內就有四處濕地,包含二處國際級濕地——曾文溪口濕地、四草濕地,以及二處國家級濕地——七股鹽田濕地、鹽水溪口濕地。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博士翁義聰表示,保護區看似面積廣大,卻是零散式分佈。

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豐富。攝影:鄒敏惠

台江地區也是漢人來台拓墾的起點,擁有多元且豐富的人文資源,如何妥善保存文化資產、發展人文創意產業、推動社區文化營造,也是台江國家公園努力推展的重點。

「我們必須從學習改變觀念,從保育改變生活,從參與創造文化。」吳茂成表示,台江文化運動以「大廟興學」為立基,以「河川守護」為環境保育立命。他指出,當地雖有台江國家公園,半徑十公里內卻有八個工業區,其中四座還沒有污水處理廠,PM2.5濃度更是全台年平均最高。而台江當地雖有19萬人口,卻非每個人都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關懷。環境問題如何解決?要先把關心的人找回來。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兼顧,是兩岸共同的課題。攝影:鄒敏惠

社大推動的「一村一廟一樂團」運動,就是藉由廟口講座學堂、台江文化季、行動教室、小論文、綠道淨堤等活動,把學到的東西「用」出來,進而回饋社會、改善經濟。其中的山海圳國家綠道是一條以嘉南大圳為主線規劃而成的自行車道, 由台南市政府、台江國家公園、社區大學、海尾朝皇宮等NGO團體一起推動,除了近幾年流行的自行車運動,也借用社區大學的力量,定期號召民眾參與「一邊散步一邊撿垃圾」、種樹、水質檢測行動,在保護環境之餘,讓土地與人的關係更緊密。

「這是一種參與式治理,」吳茂成說。致力於翻轉台灣現行體制下的教育,社大既不是職訓中心,也不只是純粹的教與學,而是融入大量的公共參與和服務。「我們設計課程的第一考量就是:能為在地做什麼?」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老師周盟欽說道。

談到台灣家長的教育觀,吳茂成表示,不少家長不惜讓子女離鄉背井,轉學到離家較遠的「明星學校」就讀,導致下一代失去家鄉的根源文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發下豪語,要把地方學校辦成明星學校,反過來用教育帶動經濟。「生命會自己走出一條路。」吳茂成也以此勉勵中國媒體人,切勿忘記知識份子的責任,時時回饋社會。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攝影:高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