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回顧:治水預算膨脹為1,410億 「利」委自肥?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回顧:治水預算膨脹為1,410億 「利」委自肥?

2006年12月26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編撰:紫秋千;得票率:47%(票數:449)

環境危機當前,環團坐立不安,前往立法院表達「環境優先」的訴求。(台大自然保育社許靜娟/攝影)豪雨釀災、民怨沸騰之際,朝野陣營各自盤算,卻難得以「民生」為名義達成共識。1月立法院通過了1,410億治水預算,包含「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特別預算」8年,以及「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250億等兩項特別預算。

此治水預算一度提案部分經費免環評,雖然最後撤銷免環評的提案,但立委此由8年800億加碼預算為1,410億的做法,仍讓外界強烈質疑是想在國會減半前「撈最後一票」的「自肥」行為。誠如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所言:「這項經費開銷將是由天災與人命來檢驗,大家所承擔的責任是相當沉重的。」

如果不能從源頭去思考,何以颱風、豪雨季節到來時,便深受水患之苦?何以水患不斷水資源仍漸漸匱乏?那麼其實1,410億也將淪為債留子孫的虛擲人民納稅血汗錢。6月底,立法院通過此兩項第一期特別預算,行政院原欲釋出合作金庫、台灣菸酒公司股票做為財源,但在朝野反對、協商後,第一期預算全數舉債因應。兩大治水預算第一期特別預算合計449億3,500萬元,舉債計413億2,362萬元。

具爭議的點在於,缺乏細部規劃且大部份用於「水利土木工程」編列,1,410億真能徹底治水嗎?

反思過去國際間及台灣的工程經驗,失敗來自於其所創造出的「堤防效應」(Levee Effect),不僅會讓人產生一旦有了防洪硬體設施的保護,就永遠不會受到洪水侵襲的錯覺,更混淆真正治水的根本。都市設計及地景建築師廖桂賢即指出: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勝其數,每逢颱風及淹水的汐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依靠著堤防保護建城的美國紐奧良市近來發生的大水災,更是「堤防效應」的最好負面教材。

同時水患的本身,不僅河川本體,如氣候變遷,上、中、下游土地問題及相關景觀水土保持,乃至台灣產業政策、都市計劃都是因素,此一近乎天文數字的預算案過關僅以工程層面來思考不免小看大自然力量與人為破壞。正如廖桂賢所指:目前我們更面對了全球氣候異常的挑戰,所面對的災害已經超乎水利工程師的計算和掌握,我們又怎能相信以機率計算為前提的硬體能夠保護我們的家園呢?

民間希冀國泰平安,誠如廖桂賢所言:「除了政府必須拿出有遠見且符合永續原則的政策,更需要民眾對水患課題的基本瞭解,才能督促政府並與之合作。」而民間團體也正且戰且行持續監督,以防堵此類「豬肉桶」式的政治分贓持續發生,而未來如何加強資訊公開,讓民間有充足的研商、遊說準備促使公共對話,也將是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