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山事業棄物掩埋場開發案21日將在高雄市環保局進行環評大會審查的延續會議,前次會議因時間關係,在開發單位報告和民眾意見表達後暫停,環評委員並未進行質詢,環保局表示延續會議將不再提供民眾發言,但環保團體質疑,開發單位富駿公司所提出的環評報告書內容有許多錯誤和疑慮,專案小組未完成實質審查,環評大會不應草率通過。
今(19)日環團到高雄地檢署控告富駿公司涉嫌未依法環評,以及造假環評資料誤導環評委員,此外,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學術召集人陳椒華質疑,高雄市新任環評委員沒有水保專業,本案牽涉山坡地保育區的開發,要求高雄市政府終止富駿開發案環評。
馬頭山開發案引發各界關注,陸蟹博士劉烘昌在今年11月間到馬頭山進行調查時,發現當地山溝有「厚圓澤蟹」大規模出洞活動,直指此陸蟹族群密度直逼20年前恆春半島最常見的「黃灰澤蟹」族群密度,是台灣陸生型澤蟹棲息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學者調查發現馬頭山特有的陸蟹生態
目前正在聖誕島研究紅地蟹繁殖釋幼的劉烘昌,在其臉書中公開寫給高雄市環評委員的公開信,他說,他閱讀了馬頭山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和其他報告後,深覺事態嚴重,且富駿公司委託生態調查公司所作的調查,更是「荒謬及離譜」。
劉烘昌在11月8日至12日期間,進行二次馬頭山地區「厚圓澤蟹」的調查,確認馬頭山地區擁有大量的厚圓澤蟹,並且發現其具有特殊行為生態。
他指出,厚圓澤蟹是1994年才發表的台灣特有種蟹類,原本被學術界認定為「地理分佈狹隘且族群數量稀少」。後來中山大學博士陳溫柔的論文研究顯示,厚圓澤蟹廣泛分佈在台灣西南部的月世界惡地地區,但族群數量稀少,且分佈點侷限在河川的支流與小野溪的狹小區域。
但是劉烘昌說,他在馬頭山地區看到了他研究陸蟹29年來最多的螃蟹屍骸,而從陸蟹的洞穴數量和出洞活動的數量,族群密度可說是台灣陸生型澤蟹棲息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他認為這些陸蟹屍骸,應是被食蟹獴等哺乳動物捕食後的遺留殘骸。從自救會所設置的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所拍攝到的水鹿、梅花鹿、穿山甲和食蟹蒙、果子狸等影像,以及有生態調查者蒐集到麝香貓的排遺,顯示馬頭山地區是台灣少有的原生哺乳動物天堂。
厚圓澤蟹屬於陸生型的大型澤蟹,體型最大約3.5公分,成蟹多棲息及活動於較乾燥的地區,身體顏色呈灰白色,與乾燥的月世界泥岩惡地顏色十分接近,形成良好的保護色,減少被天敵捕捉的機會。
劉烘昌認為,月世界惡地是台灣所有澤蟹棲息地中最乾燥惡劣的環境,促使厚圓澤蟹產生種種的演化適應現象,使之成為台灣最耐旱的澤蟹。
陸蟹生態反映地下水的存在
由於馬頭山地區是否有地下水是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關鍵因素,在幾次環評會議中,開發單位與自救會對於地下水的調查結果各說各話。
劉烘昌提出厚圓澤蟹棲地的環境特性說明:「墾丁國家公園後灣地區海岸能夠在短時間內繁衍出種類與數量繁多的陸蟹,關鍵原因就是因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馬頭山是厚圓澤蟹的重要棲地,而厚圓澤蟹雖然是陸蟹,但日常生活都極度依賴洞穴底部的水分,來濕潤其呼吸的鰓『肺』、以及補充其外出活動時身體所散失的水分,更需要在其洞穴底部的水中蛻殼,才能夠順利的長大及繁衍。厚圓澤蟹因為體型大小的限制,挖洞能力有限,只有半公尺左右,因此必須在地下水位較接近地表的地方才能夠生存。」
劉烘昌說,「生物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其所生長的環境特色。」顯示馬頭山有地下水才能讓陸生型澤蟹大規模生存。
成功大學教授陳玉峯在進入馬頭山調查後撰文指出,馬頭山地區有台灣原生的刺竹林及羞禮花、大葉捕魚木、澤瀉蕨、岩生秋海棠等珍稀植物。加上自救會所拍攝到的各種哺乳類動物,劉烘昌呼籲政府,應在馬頭山地區成立保護區,保護這裡所發現的各種珍稀原生物種與厚圓澤蟹。
劉烘昌最後說,台灣長期陷入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爭議,是由於:一、缺乏詳實的基礎研究資料。在政府長年忽視地質、水文、動、植物生態基礎研究的狀況下,每一個重大開發案的選址幾乎都是瞎子摸象。以及二、幾乎所有的開發案都是先射箭再畫靶:選定好開發地點之後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自然會引發出許多的後續問題。
他呼籲高雄市環評委員對於此爭議開發案,應做出對台灣土地和人民最有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