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重回環保署門前 法律人回顧10個環境訴訟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抗爭!重回環保署門前 法律人回顧10個環境訴訟故事

2017年12月22日
本報2017年12月2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境法律人協會22日上午帶著新書《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在環保署前舉辦新書發表會。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表示,由於這10則故事共通的重要場景就是在環保署門前,因此選在這裡發表新書,希望這一本書可以作為日後更多環境運動的重要參考資料。

DSC02753

環境法律人協會22日前往環保署門前發表新書《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賴品瑀攝。

這本書收集了共計10則與環境正義、人民基本權利相關的環境故事與訴訟判決,從這些個案故事帶出訴訟判決的歷程及導讀。張譽尹表示,包括林內焚化爐、台東美麗灣、湖口垃圾站、中科三期、淡北道路、保變住六之六、北投纜車、苗栗苑裡風機、台益豐鍋爐等案,一路看下來,可以看到法院見解的演進,人民論述、抗爭技巧的進步,以及環保署資訊逐步公開的過程。

長期抗爭中科三期的老農們現身,訴說抗爭的心路歷程,后里公館里里長馮詠淮表示,當地長期已經面臨污染,當中科三期案展開環評時,后里園區的環評有做跟沒有做一樣他們沒有注意,而到七星園區環評時,居民才組成協會展開抗爭。

農民王婉盈表示,當他們決定挺身為了家園抗爭時,首先擔憂哪來的錢可以去訴訟,當得到律師們的協助之後,他們也不斷思考,在參與每一次的會議時,要如何有效率的表達,並得到進展。王婉盈說,每次北上抗爭,農民就要放下手邊工作、自掏腰包買車票,都是不小的負擔,更大的挑戰卻是,他們都只有3分鐘的發言時間。

因此他反覆檢視會議內容,筆記總是寫的密密麻麻,整理出農民的意見、中科與環評委員、相關部會的回答,再擬出下一次應該回答什麼,發問什麼。論述也從當地環境保護、農業用水保障,一路推到了大台中地區的用水分配問題。這樣的經驗,現在出書整理出來,王婉盈相信可以做為其他人的參考。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表示,如今回想起抗爭都還是覺得很辛酸,他們開始抗爭了半年,社會才逐漸開始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面對了什麼。例如當時警察過當的執法,卻不自知自己濫用公權,在他們一次一次的承受後,才漸漸看到改善,這些抗爭經驗分享出來,才知台灣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

包括環境法律人、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目前台灣以法律專業參與環境運動的組織共有三個。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董事長林三加回想,大概以2000年為分水嶺,先前的法律人大多參與政策面的討論,而在環境相關的法制逐漸建置後,法律人開始以訴訟來參與環境事務,2003年文魯彬率先成立蠻野心足、接著2010年環境法律人成立,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則是因中科三期案的訴訟結果而成立。

林三加認為未來法律人參與環運,不只是進出法院,也將持續從政策面思考,例如過去因為抗爭而開始思考的風機安全距離、能源政策等,未來可預期還會有更多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

「如果做的不好,歡迎繼續來抗爭,不用留情。」過去是環境律師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向過去的戰友如此強調。書中的10個故事他參與了6個,但也自認上任後努力把關,環保署應是比起過去有實質的進展。

上任一年半,環保署因環評挨告的,包括新北安坑輕軌捷運案,居民不滿該路線緊鄰民宅卻獲通過而提出訴訟;花蓮榮豐礦業遭認定不予開發,業者不滿提告反擊;遭要求重做環評的利英工礦也提出訴願。環保署長李應元也無預警現身站台,並當場承諾認購100本。


《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

《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封面

作者: 張譽尹

出版社:新學林

出版日期:2018/01/01

本書精選十個環境事件敘述台灣環境運動的歷程,每篇案例以人物故事及判決導讀帶出。案例故事帶領讀者認識事件的始末,娓娓道出參與者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判決導讀說明一則則歷審法院判決中實務見解的認定及影響,描述環境訴訟見解的演進。本書可為關心環境議題的法律人、社運人及學院師生提供實用之入門金鑰。

參考資料

  • 《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預購網址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